壹
食乃人之本性。
从小就很喜欢美食节目。在那个还经常看电视的年代,我最爱的三个频道是电影频道、旅游卫视和美食频道。浙江卫视以前还有一档节目叫做<美食赢天下>,我是它的忠实粉丝。和妈妈一起睡的时候,她会看电视到深夜,常常兀自自己睡着了,电视还开着。这时我就从假寐中醒来,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她手中偷过来遥控器,调到放深夜美食节目的频道。
初二初三两年,因为爸爸妈妈常常不在家,姐姐住校,我只能自己解决午饭。有时候妈妈会提前做好食物冷藏起来,我回到家加热即可。但大多数时候,我都得回家之后自己做个简单的菜,类似于西红柿炒蛋或是炒蘑菇;不会蒸米饭,我就煮面条下菜。那时候十二三岁,皮肉细嫩,很害怕油锅,油溅到身上觉得生疼,手也不熟练,常常把厨房搞得一团糟,更因为做饭经常迟到。
再自己做饭是高三开始之际,我因为一直睡不好,从住校生变成了走读生,开始回家住。爸爸妈妈仍然常常不在家,住的地方在郊区,周围没什么馆子,便又要开始自己解决午饭。
高中的我并没有比初中的我厨艺有任何增长,不过不再那么怕滚烫的油了,也不会手忙脚乱,因为不害怕迟到——高三没有新课,学校终日不过是复习考试,那个小破学校的竞争压力又很小,我常常溜出去玩;作业和试卷一个月也不交一次。做饭迟到了就迟了吧,干脆不去上课了,在家一呆就是一天。
逃课在家的时候,我看不了电视,玩不了手机电脑,爸妈把这些都断了,就是害怕我不好好学习。但我也不是很着迷那些东西。家里有很多闲书供我看,遇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就抄来,我摘成了好几个厚本子。就是那时候,我看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贰
《人间草木》里我最喜欢的散文之一是《豆腐》,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
麻婆豆腐不但好吃,还便宜。吃麻婆豆腐的好去处当然是杭帮菜经济餐厅——外婆家。
我常对朋友说:“我以后万一落魄潦倒了,我就到外婆家来,点一碗白米饭,2块;一碟麻婆豆腐,2块。通共四块,吃得肚子鼓鼓囊囊的,我就又可以振作精神起来了。因为再便宜的材料也能做成一道成功的好菜啊,再平凡的人也能只要努力也能成为一个好人嘛。”
到了英国之后买豆腐很麻烦,要去离家十几分钟(对我来说已经很远了)的中国超市买。不过买一次豆腐,我能做三顿,想来跑这一趟也值。
叁
《豆腐》一文中说:
“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
很遗憾,我懒得剁牛肉末了,就用牛肉薄片撕碎了代替。“大红袍”花椒我也没有,用的是便宜的普通花椒。将豆腐块用盐水焯了之后,烧油至五分熟,下牛肉碎。翻炒后放葱姜蒜,再放一勺豆瓣酱,一勺花椒。翻炒均匀后加适量水,把豆腐倒入,水刚好淹没豆腐的程度就很合适。我喜欢吃木耳,就还加了些木耳碎进去。盖锅小火烧个十分钟,加盐、鸡精、少许生抽、辣椒粉。 最后勾水芡,收汁,出锅。
肆
一般我是早上起来做这道菜,前后加上切菜的时间不过二十分钟就能做好,边做边听BBC早间新闻,或者想想今天有什么事情要做。英国的冬天很冷,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多吃点温热的东西才能抵御寒冷好好学习。突然记起附上王安忆对汪曾祺先生的评价:
“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