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蛙在井底仰望时,他以为这就是天空的样子;
当河伯站在黄河边,他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第二年的体会
用四个词总结自己这一学年,时间、精力、调整、眼界。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永远的话题,只能说自己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而调整和眼界,则是老生常谈的词,有了新的感悟。
时间管理
如果说去年一学年,我在不断找事情把自己的时间填满,那今年应该是,我努力在时间的缝隙中塞进更多的事情,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疲于应付各种事的人。
1.时间轴,记录和规划
新的一年,太多新的事情需要重新学习,学习的过程又有更多东西不断添加,直到让你喘不过气来,所以开学初就开始试着做时间轴,目的有二,第一是安排自己一周、一天的工作,第二是每天晚上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使用情况。
A.计划第二天,规划新一周的工作,这让我对每个新的一天都更有方向感,虽然现在做得也不是很到位,有时不做规划的早晨,我会忙乱地东弄弄,西弄弄,浪费很多时间,却没有产出,相反,当我前一天晚上计划好新的一天的to do list ,第二天坐在办公桌前,我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一个个打卡完成计划的工作。
B.记录一天的时间,可以让我发现自己是否在充分使用时间,不仅是对自己计划的侦察跟踪,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如果回顾今天发现,自己很多时间是“??”,那一定是自己浪费了时间在寻找要做的事情,甚至在浪费时间。
2.脑袋里的计划表
每天上班路上,最喜欢的就是规划工作的顺序,前一晚的to do list在脑袋里反复安排,放在合适的时间去完成,到达办公室或回家后依次去做,都不用思考先做什么了,直接节约了好多时间磨蹭~
精力管理
其实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相互融合的,当我在充分利用时间时,精力也会大大节约,不过在做时间轴,脑中计划表之外,我还利用各种途径给自己做提醒。
1.手机里的【提醒】功能——一次性或规律性事件
这是我今年的最爱,一有事情,先记录在手机【提醒】中,以便提醒自己deadline要到啦,省去很多我可能忘记的麻烦,甚至有时因过度提醒而增加的心里负担。
故事源头,是有次在香港地铁,看到一位美丽有气质的OL,正在手机日历上各种添加事件和时间,日历表上,满满的记录,激发了我,我才真正开始使用手机里的日历和提醒功能,甚至把提醒放在醒目的位置,第一时间打开软件记录。
2.电脑桌面【小黄签】——紧急事件
有时正在使用电脑,不便打开手机,又接到临时任务要完成时,就在桌面放置to do list的插件【小黄签】,添加添加再添加,打开桌面,第一时间检查自己还有啥事遗漏了,有什么东西紧急马上要完成。
3.桌面台历——长期多次事件
第三重提醒,给自己桌上放了台历,目的也是提醒,同时记录一些需要连续多次的培训课程,确定起始结束时间,更好地安排自己的长期时间。
4.工程项目化管理——大拆小,逐一做
这学年还需要很多论文撰写、学习,需要长时间投入,然后产出一些成果,除了用【提醒】不断告诉自己deadline 以外,我还尝试用了“工程项目化管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精力。
如四月,4月10日以后的1.5周,“学习计算思维、教学模式论文,并得到初步成果”、“设计、准备公开课”、“准备延安发言稿”是紧急又重要的三件事,需要长时间投入,而且截止时间都在22日去延安前,简单的【提醒】已经无法预测我是否都能较好地完成它们了,于是我就想到了以前看到的工程项目实施时,使用的时间进度表的方式,将每件事进行拆解,做阶段性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如学习论文这件事,就拆解成“下载相关论文-浏览并记录计算思维相关论文内容-浏览并记录教学模式相关论文内容-整理成ppt”。准备公开课,就拆解成“设计上课形式和内容-确定上课的大致活动流程-准备上课资源-和助教沟通准备学生上课事宜-撰写教案等”。准备发言稿,就拆解成“确定发言主题-构思发言大纲-撰写发言初稿-修改稿件并制作ppt”。
然后就是将这些小任务沿着时间线,添加在【提醒】中,一个个去完成,每做一件事时,都不会分散精力去想其他麻烦事,于是效率高,精力消耗少,完成提醒时,特开心。
调整
去年我说,我在进行一场人生的实验(制作一本自己的人生实验手册),实验第二年,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涌了进来,让我不得不重新调整这场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自乱阵脚,开始时,会埋怨自己揽了太多事儿,完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继续每天的打卡,但当我理性地去分析打卡与种种事情的“紧急重要”关系后,我开始给自己做减法。
工作日,减少每天的打卡项目和内容,只保留每日总结和朗读(读书),时间轴每天抽空完成,其余大块时间,交给学习和备课。那些杂事,见缝插针的完成,也不需要太多精力。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补补一周被删减的练字、记录,还有运动~
这样安排以后,自己的愧疚感降低,也更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上课上了,虽然有时还是会忙到飞起,但至少每天都是愉快幸福地充实度过的!
眼界
听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最美好的想象,就是我的思维的极限。”
后来在培训里,看了一个《鱼就是鱼》的绘本视频(故事说,一条永远生活在水里的鱼,听到去过陆地的青蛙形容人的样子后,把“人”都想象成鱼身鱼样的人),瞬间激起了我许多联想,是不是我也被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空间中,以为那就是我的极限,但也许换个角度,我正在兔子洞里拼命挣扎。
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看到很多陶艺作品,其中大量收藏了在不同时期的小人形象,据说,是为了记录当时人的衣着、生活方式。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彩陶馆,有眼花缭乱的陶艺作品,纹样从简单到复杂,都是不同文化演变过程的见证。
我历史很差,但突然觉得历史很有趣,每个时代的亲历者都被所处的这个时代所限制,也许我能用上帝视角去回顾历史,但只能在一个有限的想象中思考当下和未来。
所以过去一年,我也在如此狭窄的视野里蜗牛前进。
一年前我觉得,我要去看些论文,保证每周至少3篇。当我定下这个小目标,并不时应用技巧到课堂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很不错了。
但当我接收到要写文章的任务,而看的论文几乎对不上号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小目标有点小,有点浅,于是转头开始就着主题任务而看。看的方式也由一字一句慢慢读到略读,挑着有用的部分读,然后学着写。这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挺努力的了吧。
后来,学院有个比赛,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准备参加。一看要求,妈呀之前写的完全没那么多要求,似乎之前的目标还是太小太浅了,于是又按照比赛的要求开始输入和输出,疯狂看论文,终于是依葫芦画瓢,写了一篇乱七八糟的文章出来。
这时的我,终于意识到,每一个阶段的自己目标多狭窄,眼界多狭隘。
以前龙兄说,要给自己立一个标杆,那努力就有了方向。当时觉得“我不需要,只要我在努力就好!”现在想来多可笑,没有既定目标的努力,就只能是目光短浅的,就像一个朋友,为了练习记忆力,把全球最高的奖项作为目标去练习,当结束比赛时,她的收获一定会比我这个每天在努力却不知道往哪里努力的人强百倍。所以暗自给自己定下下一个小目标,下一学年的每月作业,按照比赛规格写,多多益善。
当然,除了写文章,其他方面也需要找到标杆,指引我努力的方向呀!
这一年,更专注教学和教学研究,会发现研究如何上好课和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不冲突,最有意思的是,学习到了“元认知”这个词,即对自己的思考做反思,推而广之,对自己的行为、话语、想法、情绪、学习等方方面面去做,然后反思,这种能力是需要终身养成的。
而我去养成这种能力的方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来记录自己的经历,用时间轴、用每日总结、用每件事的总结、用每年的总结等等去记录,让自己能够停下来思考过去,思考未来。
新的一学年,继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选择站在不同的位置,迎接不同的挑战,但不变的是继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