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里我总是希望别人可以和自己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
祈求别人不要主动找自己聊天,不要给自己打电话。
如果可能的话,恨不得永远都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电梯里有人的话,宁愿多等一会儿甚至选择爬楼梯累死也绝不愿意与别人同乘一座电梯。
也许有人会说,什么“社恐”不“社恐”的,说白了不就是怂吗?不过是不敢与他人交往的胆小鬼而已。
就好像,稍微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人,就很难在这个黑白世界里活下去,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作为社恐患者,我想说,我们并不是他人眼里所谓的胆小鬼。
我们只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起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喧嚣人潮,我更喜欢安静简单,沉默寡言的小世界。
我喜欢把闹钟设早半个小时,在闹钟响起后赖床五分钟,然后在挣扎中起床,洗漱、吃早餐、出门。
习惯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充裕从容。习惯了出门时顺手戴上耳机,仿佛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和世界隔离起来。
而早出门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用为了赶时间跻身于早课的人流中。
到教室后面,坐在靠窗第一排的位置,将眼镜盒放在过道的位置。
大概这样就不会有人坐在我旁边。
上课时最害怕的就是老师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我不得不认真听讲,小心翼翼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老师刻意加重语气强调的重点。
糟糕的回忆不经意间浮上心头,被点名回答问题时的局促不安,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的尴尬时刻,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下课后戴上耳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等待其他人走出教室,听着不远处楼梯走廊里鼎沸的人声渐渐消失。这才收拾好自己的书本离开教室。
去食堂的路上,突然看到前面熟悉的身影,是某某同学,不禁放缓了脚步,幸好提前发现了,不用碰面打招呼。
走慢一点,再慢一点……
我渴望独立,但独立的代价则是丧失社交的勇气。
高度敏感让我在陌生人多的场合只会想静静地躲在角落。
哪怕是没有要买的东西,也会在导购员的热情推荐下买走商品。
面对别人主动的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只想一个人躲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写作,看电影。希望能有个小小的角落,享受独处的时光。
他人即地狱。
在任何人不得不互动的世界里,人是很容易被他人的眼光所奴役的,不得不改变自己。
我也害怕别人对我的负面评价,就像是把自己的缺点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审判。
其实,我比别人更加了解自己,拥有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尤其是当我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
我会表现得特别慌乱,词不达意。
只是我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不再与自己的性格为敌。
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外向的人更好,都希望内向的人变得更活泼。
但是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有的人热情活泼,有的人安静内向。它只是一种偏好,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每个“社恐”患者都隐藏着一颗脆弱又敏感的玻璃心。别人走不进去,自己走不出来。
躲在自己厚重的壳子里让我觉得很安心也很自在,根本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没有人要求我一定要勇敢迈出第一步,一定要爬出我的壳,
为什么一定要融入人群?
如果社交只会无限度的消耗掉我的能量,那我宁愿拒绝。
我虽不善交际,但它丝毫不影响我对阅读的热爱,白纸黑字间有我一直追索的生活希冀。
从扉页开始,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漫长时空的对话,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不论悲喜,总能在尘埃里开出花儿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成长。
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完全不想为成为所谓的主流而牺牲自己的快乐,坚持真实、固守自我法则才是我的自画像。
橘子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水果。
而我,也想成为那个黑暗中在漫天大雪纷飞中踽踽独行的夜归人,清冷且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