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曾说过:“生命有裂痕,阳光才照得进来。”
读余华的《活着》,初读全是裂痕,再品才觉有光。
第一次打开《活着》这本书是在高中。我在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试图通过读《活着》探寻活着的意义。可《活着》只让我看到了无尽的悲苦和无限的沉重。我不能理解余华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我选择合上了书。
再次翻开《活着》已经是好多年以后了。生活有些苦,我企图在书中寻找慰藉。于是我又读《活着》。这次,竟真的有些懂了。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这样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原来,富贵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余华有颗悲天悯人的心。余华通过富贵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存宣言:人生虽苦,人间值得,只有努力活着,才能看见希望。
年轻的富贵是个富家子弟。祖上有房有田,家中有雇工女佣。父母健在,还娶了米行老板女儿为妻,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可富贵并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经常去城里吃喝嫖赌,寻找刺激,做尽了荒唐事。最终在赌场输光了家产。
家财散尽不是富贵悲剧的结束,只是这个家庭一连串悲剧的开端。富贵的爹死了,身怀六甲的妻子被老丈人接走了。曾经弃如敝履的,如今却可望而不可即。富贵恨自己让好端端的一个家,支离破碎。他期盼妻子能回来,他已经学会扛起一个家。
当女儿凤霞问他:“一张桌子有四个角,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他答:还剩三个角。因为在他心里妻子家珍走了,家就像削掉了一个角的桌子不再完整。凤霞却说他错了,应该还剩五个角。是的,家珍如果带着孩子回来,家就全了。
这似乎是个预兆。果然,不久后家珍回来了,还抱着儿子有庆,家里的五个角全了。失去了一切财富,还能有亲人陪在身边,富贵是幸福的。有时候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与财富身份无关,只与爱和陪伴有关。
命运没有眷顾富贵。生母亲病了,进城抓药的富贵被抓了壮丁。富贵被迫上了战场,连一句话都来不及给家里留下。
战争的无情,让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侥幸的是,富贵活了下来,还回到了家。尽管这两年,娘死了,凤霞不会说话了,家里更穷了。富贵的归来,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听到,赢了他家祖产的龙二被枪毙时,富贵觉得龙二是替他死的。如果他没把家败了,死的可能就是他。几次死里逃生的富贵觉得自己以后更要好好活。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句话。活着,成了富贵后半生拼尽全力才可能实现的愿望。他需要面对的不只是生离,更多的是死别。儿子抽血被抽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生病死去,女婿意外被夹死,外孙吃豆子被撑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世。富贵一个一个亲手埋葬,只留下富贵自己孤独的活着。
在余华的笔下,富贵一直有对活着的渴望和寄托。可富贵的最后一个亲人也死了,他还有对生的渴望吗?有!他还有外孙买牛的心愿没有达成。所以富贵要继续活着,攒钱买牛。富贵做到了,买了一头老牛,起名也叫富贵。于是,富贵得了一个也叫富贵的伴。一个可以听他反复讲述自己一生,陪他走到生命尽头的伴。
富贵用尽全力的活着,使得他能清楚又精彩的讲述自己。活出自己独有的姿态。
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活着虽苦,那又怎样?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
曾经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余华选择让富贵用如此平静的方式描述自己多舛的一生。
后来,我看到关于“保姆纵火案”中痛失所爱的林先生的后续报道。在惨剧发生800多天后,他在微博宣布归来。他成立了“潼臻一生”公益基金会,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
他在微博说:“我守着潼臻一生,在等待一场久别重逢。”
那一刻,我读懂了富贵也理解了林先生。他们坚强的活着,是因为他们爱的人曾在这个世上活过。他们想要替所爱的人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他们还没来得及看到的美好。为自己也为所爱之人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活着虽苦,心中有爱人间始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