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的第3篇读后感。上一篇我们讲到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建立内部知识分享的团队。
今天我结合这两年自己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了3门小课,来继续聊聊个体如何做知识萃取?
前面一直在讲企业要提高效率、竞争力,那么就要善用内部、外部已有的成功经验、知识,并内化到企业内部。
那么每个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就有不少的职场工作知识可以萃取。我们按萃取步骤来逐一说说
1、盘点自己的职场经历和成功项目
你任何时候都值得做一份个人简历。可以按时间线把自己毕业后开始的每段时间从事的工作都列出来。
然后你再去列出每份工作做过最有成就感的具体项目/工作内容。特别要去总结从中你获得了什么?
最后找出与你目前在做的工作最相关的8-10个的主题(我举个例子,你是一名产品经理,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可以拆分为:市场调研、竞品分析、需求分析、粗粒度方案沟通、第一版产品设计、第一版产品评审…你可以以某个步骤或者步骤中的某些值得拿出来讲的内容作为主题)。时间越近的,一般对你来说更容易做课。
2、找出你觉得有价值的、可分享的内容
前面找出8-10个的主题,到了第2步,你可以再根据你所在组织的情况,初步分析哪些可能是对组织内部有价值、且是你可以分享的(前面第一步先不过多考虑你能不能讲得好,只要你有接触过都可以先纳入)。
从这里再挑出3-5个主题。这时以对组织内部有价值、且自己目前也擅长为衡量依据。
3、了解、调研其他人是否有这类需求
拿着第2步选出的主题和课程目标,去找部分熟悉的人先问问看,他们对这类主题是什么态度?有没有超过50%的人觉得可能有用?
很多人会觉得做这种调研很麻烦、费时间。其实你不需要总被海量、定量这类技术问题所困扰。用你的经验去判断就基本大差不差了。举个例子:你平时如果善于观察周围,你已经知道组织内部哪些技能比较缺乏?哪些产出物做得比较low?这时你再找2个熟悉的人,2-3个陌生的人,分别问问他们是否有同感?对改善这类问题,持什么态度?那其实就基本锁定了别人的需求了。
4、先目标、大纲,再补充方法论、素材
做完第3步,你从中挑出一个目前对大家来说最迫切+你也最擅长的主题,完善这门课的目标、大纲(这是1.0版本),发给能决定这门课是否能上线的人看看?听听对方的意见?
这步的骨架通过后,你再继续补充血肉部分。去找出你要讲的每个部分要用到的方法、工具,以及为了让课程更丰富、易懂,你可能要补充的素材(案例、数据、打比方)。这些都完成后,就是2.0版本了。当然这中间不会那么顺利,可能会有5-10次的反复沟通、调整。
最后你要以试讲的角度,再来看看你做的课程内容。比如为了配合演讲的效果,要考虑每页内容如何更好地布局、顺序出现等(一般人要试讲要5遍,上台才比较保险)。
5、站上讲台
前面第4步最后的试讲环节也过了,你就可以自信地站上讲台了。底下不会有人比你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更专业。放心吧,勇敢地去展现你自己
刚开始做课程分享,你会有各种情况发生。但因为你前面的准备已尽量充分了,所以任何小插曲,都不会影响你最终想实现的目标的。放心吧!干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