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对每个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离不开交流,我们每天和家人交流,工作的时候和同事领导交流,但是我却喜欢独处的时间,我可能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天都变得不想说话,不想交流,只想远离人群,不被打扰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会不会书看得越多,越不会社交了。我知道我这种状态是不对的,人是群居动物,而且人也是需要交流的动物,而且有的时候会感觉很焦虑,几天没有读书的时候会感觉不如别人会焦虑,书读的太多的时候理解不了也会焦虑。
今天看完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才发现,如果你一直在不停的看书,吸收的都是书中的思想,那就没有自己的空间来思考;换一种方法,如果你看的书不太多的话,那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自己思考和反思。因为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所有东西都留在肚里。食物滋养了他的身体,书籍充实了他的精神,正是这二者使他成为自己的样子,如同身体只吸收她能同化的食物,一个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即符合他总体思想或利益目标的东西。因此人们不会对任何事情产生客观的兴趣,也不能够从所读中学到任何东西:他们将读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父亲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叔本华的哲学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最终,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克尔恺郭尔、瓦格纳、托马斯•曼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大。
喜欢看书的我现在知道了,看书也不能盲目无目的的看书,所以我有时候觉得我虽然每天都在看书,但是并没有把书中的知识学习到并且运用起来,那一直不停的看书好像是不对的,看完之后合上书,脑子一片空白肯本不知道书中说得是什么内容,我们要不光会看书,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叔本华在《孤独通行证》中告诉我们,“复习乃学习之母”,任何一本重要的书都应该一鼓作气连读两遍,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书中的整体内容,知道了结尾,才能真正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再次阅读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意绪,由此从书中得到不同的印象。
读书还决定着你读什么书有益,工具书帮我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励志书可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动力;古老的经典书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个小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焕然一新,身心舒畅、澄净,精神超越、振奋,仿佛经过了山涧清泉的清洗净化。这是因为古老语言的完美特征,还是因为那些作品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的作家思想的伟大。
所以我们读书也要有选择的读,坏书读得再少也嫌太多,好书读得再多仍嫌太少,坏书是损害人们心智的精神毒药。阅读好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读坏书;人生实在太短,我们的时间精力原本有限。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的疑惑,在读完这本《孤独通行证》之后,就有了很好的解释,对于读书,“绝不滥读”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要精选,即使当下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正在被广泛传阅的书,也不要贸然拿来读;虽然这些书会轰动一时,甚至在第一年一版再版。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那些伟大的著作,只有这样的书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启示,让人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