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音 2018.3.25 日更D21
1//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有着不同的栏杆,我们是如何陪伴孩子跨越人生的栏杆呢?
由于工作的性质,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就这三天我先后接到几个家长的来访或者来电咨询孩子的问题。
案例1:老师,我家9岁的孩子,三年级,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叛逆……
案例2:我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不愿意上学,除非我陪着他去,头疼……
案例3:不到五岁的孩子,吃饭慢,拖拉,做事总要催,老大难……
案例4:孩子三年级,老师总投诉孩子课堂多动,不守纪律,课堂上随意走动,不能接受批评,敏感,心理脆弱……
看着“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听着那无奈的语气,看着他们无助的样子,更为那些孩子心疼。
2//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倾其所有,为了孩子愿意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
但是为何我们的这份心这份爱,很多时候孩子感受不到,孩子会做出让我们抓狂的行为,让我们爱的那么心酸那么无奈。
在3月份的海南博鳌亚洲家庭教育论坛上,我们听到这么一句睿智的话:家长们都爱的很认真,很努力。但是,养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我们不是要爱的很认真很努力,我们更需要爱的有智慧。
爱的有智慧?是的,爱需要有智慧。
3//
那天在我们工作室接待了一家三口,孩子12岁,上五年级,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走动多,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和家长意见大,家长接到老师的投诉回家就打骂孩子,可孩子依然不知悔改,偏差行为日益严重,最近被批评了,就嚷嚷着死了算了。家长也是没辙了,孩子屡教不改,甚是苦恼。
进门开始,我就在暗暗地观察孩子的神情,肢体语言,一举一动。孩子却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随性随意,懒洋洋的,问一句回答一句,甚至问了也不回答……父母一脸的无奈,甚至都咬牙切齿的了。
我说,孩子没有问题,我反而看到了孩子一肚子的委屈。孩子一听,眼睛红了。接下来的会谈开始顺畅些许了。
最后,我说,如果今天王老师愿意帮助你,或者能帮你一个忙,你最希望我能帮你什么?
孩子犹豫了,最后孩子在鼓励中红着眼睛说出了他的心声:我希望爸爸妈妈不打我……
父母在一旁挺无语,也是很委屈。“我们骂你,打你不就是为了你好吗?如果你不是我们的儿子,我们才不需要动气呢?”努力而认真地爱着孩子,却爱得那么辛酸无奈。
谁说不是呢?他们夫妻真的很努力地爱着孩子,很认真地爱着孩子,爱到骨子里,所以恨铁不成钢了。可是,铁又怎么可以成钢呢?
智慧的父母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看到孩子偏差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动辄打骂,还美曰其名“只因爱你”,孩子心里却是无比的委屈,失落,绝望,怨恨,通过一系列的偏差行为来吸引关注,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成长的过程。智慧的父母会选择亲子共修,懂得教育孩子除了“骂,打,唠叨,说教,否定,打压,讽刺,比较”等,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肯定赞美欣赏认同,学习认知模范,给孩子重视感,接纳,选择的自由……等心理营养。
方向不对,所有努力白费。智慧的爱比努力比认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