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中看到这本书评分很高,才有了兴趣,完全没有注意它的出版年代,已是十几年前的书了,早知道或许就不会看了,不过也幸好不知道,才没有错过这本佳作,下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读后感。
书中的感情很真挚,刻画的深入人心,读后还总是让人耐心回味。起初描写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开心时光,我没有多大感觉,或许地域不同,快乐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小时候的好多趣事,让我觉得反而很无趣,拥有的物质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对满足的理解不同,对时光的意义认知也不同,或许对同一件事的感触才不同吧。
追风筝的人,我觉得是指哈桑,他追风筝很有一手,仿佛知道它会落在什么地方,而且他行动敏捷,总是第一个将落下的风筝追回来,不过,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感触,甚至觉得毫无意义,完全不是我们会玩的游戏,不过,这个游戏却成了牵绊两代人的绳索——哈桑父子。
全书以阿米尔的视觉展开,我认为整本书见证了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小时候的怯懦,青年的发展和成长,中年的困惑,以及后来的勇气和责任,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那块压在自己心头的石头,靠自己的力量搬开。读过这本书,总感觉所有感情都充斥着悲剧色彩,即使欢歌笑语,也是浸润在悲痛的空气中,所有希望的火苗是那么脆弱,稍不留意就会熄灭。如果说这本书营造的一个世界,那还真是一个我不愿去的世界。
对于阿富汗并不了解,只知道不是个太平的地方,连年战火,那里的日子肯定比好过,书中描述的混乱场面,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和平年代又怎能窥测战争的无情,皮毛而已。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的不易,幸福易弥艰。
少年时代发生的那件事,伤害了哈桑,也伤害了阿米尔,处在那个档口,阿米尔逃避了,不仅让人唏嘘,也让人回想,自己处在那个档口,又会怎样选择。倘若阿米尔勇敢的站出来,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但这又是另一说了。两个人从小一路走来,友谊深厚,应该是友谊吧,虽然是主仆关系,但两个人又是怎么想的,起码两个人不是所谓的朋友,哈桑把阿米尔当主人,严格的控制着自己的身份,朋友,或许他从来也不敢奢望。两个人是主仆,阿米尔只是把他当仆人吗。或许有时候也把他当朋友吧,可能时间不长。伤害已经产生,一个逃避,一个接受,终归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谈谈,小时候的种种过往,只是经历和回忆,并不是无法解决的矛盾,缺乏的只是说出来的勇气,或许只是所谓的尊严在作祟,缠住了舌头,说不出话来。至于阿米尔设计赶走哈桑父子,实在不理解,甚至觉得可恨,只是简单的嫉妒和懊悔,或者羞耻感吗?没当过少爷,不知道少爷心里怎么想的。哈桑父子在雨中离开那一幕,刻画的很悲惋,尤其是阿米尔的父亲,刻画的入木三分,那种悲伤,不甘和无奈,让人难以忘怀。
青年时候,阿米尔慢慢成长,出书成为作家,慢慢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致后来娶妻,父亲离世,生活过的也有条不紊,有滋有味。另一方面,哈桑,只能说勉强维持生活,娶妻生子,一家人在一起,过着没有什么未来,或者说希望的日子,当然,每个人对希望的理解不同,或许是我太片面。环境不同,人的成长差异很大。不过多年过去,哈桑始终认为自己是仆人,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并没有什么在约束他,或许只是他自己的心而已,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即使再次回到阿米尔的家,他也不住正房。后来哈桑的死,我认为也是为了维护阿米尔的家所致。哈桑的一生很简单,他的思想也很单纯,但他有自己的坚守,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坚守的东西。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折射着人性的光辉,震慑人心,始终照亮一片天地,这样一个朋友,谁人不想要呢,千金难求。
我认为阿米尔收到书信,返回自己生长的地方,以及后来克服艰难险阻,带回索拉博,才是阿米尔真正的成长,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救赎自己对哈桑种种的懊悔感。说实话,挺佩服阿米尔,下那样一份决心不容易,救赎之路不好走。阿米尔带回索拉博这一段,充满艰辛,让人看的惊心动魄,替他捏把汗,不过这也说明,阿米尔下了多大的决心,以及承担责任的天大勇气,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可以回一句“起码,让我为你这一遍,一路到底,矢志不渝”。也是在经历了这样一番磨难重重的回家之旅,才让阿米尔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独当一面的一家之主。哈桑已不在,阿米尔能做的,就是把索拉博培养成人,看着他慢慢长大。有时候也在想,这个时候,让阿米尔与哈桑来一场生死的对话,他们会说什么呢,令人无限遐想,还想听到哈桑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道他们俩会不会握个手,相视一笑,回忆下童年,品评下现在,远眺下未来,像亲兄弟一样,互诉衷肠。
故事终有收尾的时候,但读者的想法是无限的。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你我,不一样的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