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周记:2025.9.5大学生怎么与人相处更舒服、更自在

返程返校的大学生,乘坐的高铁车厢,特别安静,似乎弥漫着一种“腐烂气息”。

父母眼中的大学生活和我们大学生实际的生活,往往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大家都绝望而忙碌着刷着手机,随着距离学校越来越近,打开可能两个月都没有开机的学习本,学业压力的回归、生活节奏的突变等等都让自己感到“无比绝望”。

离开一个人一个房间的舒坦生活,面对即将来临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不适宜的,随机产生的“舍友”,那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即将面对,都是一种“负担”。

无奈而又无力,该来的总会是要来的。

宿舍人际关系成为最大的坑,最扰乱人心和学习生活节奏的“绊脚石”。


刚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不是终于到了的轻松和惬意,反而有点“格格不入”。

熟悉的地方好像变了点,又好像没变,心里像揣了颗“石子小”,又见到很多熟悉的陌生人。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当下学生中问题较为突出的点,是难点,也是热点。

从作息时间到卫生习惯,从生活消费到性格差异,都可能成为摩擦的导火索。

说到底,宿舍是大学四年合作居住空间,不是“必须成为挚友的场所”,能处成朋友甚至好朋友最好,处不成也可保持“礼貌互助的室友关系”,不必强迫自己“合群”。


健康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自在”,边界感更重要。

学生们年轻,不拘小节,大大咧咧者有之,随便使用他人的生活用品不打招呼,外开耳机打扰到别人浑然不知,很多矛盾的根源,都是没守住自己的边界,或侵犯了别人的边界。

你以为讲话声音大了一点无所谓,你以为随意使用舍友的洗发水不碍事,其实都是“越界”。

对自己要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对方越界,要清晰而坚定地指出。

对他人不要去干涉别人的隐私,不去打扰到“同样的自己”。


舒适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共情和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少了很多问题。

我们常会抱怨和职责,你不能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指责的语气会让本来就脆弱的人际关系更加脆弱。

比如不说“你怎么总把垃圾堆在桌上,怎么那么不注意卫生”,而是说“我看到桌上有垃圾,会觉得有点乱,咱们要不要轮流收拾呀”,是不是效果会好一点。

还需要多沟通多换位思考,比如室友熬夜打游戏或者有其它计算机行为,先想想“他是不是最近有考试,在赶作业所以一直敲击键盘”,再沟通“你熬夜的话,键盘声可能会影响我睡觉,能不能戴个耳机呀”,对方更容易接受。


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包容和接纳彼此的不一样,找寻共同点。

我们要学会尊重存在,允许“不同频”,也就是每一个个体的不同。比如你喜欢安静看书,室友喜欢热闹聚餐,不必强迫自己跟着去,也不必指责室友“太吵”,我们各自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即可。

没有必要去迁就对方,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想法,没有必要进行“讨好型社交”,生怕对方不满生怕被孤立,因为实际上,没有人能让所有人喜欢,也不必和所有人成为朋友。

与其花时间和几个“泛泛之交”维持表面友好,花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找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学习搭子”,即使一个人,也可以和图书馆成为最好的朋友。

多关注自我成长和核心能力的提升,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把人际关系当成全部。

很多大学生会因“和室友闹矛盾”“没找到好朋友”而焦虑,本质是把人际关系当成了自我价值的唯一证明,这是真的没有必要。


在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就是“试错和成长”的过程。

大学生不必追求完美的人际关系,偶尔和室友闹点小矛盾、和朋友有分歧、在社团里感到不适应,都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在这些经历中学会“如何守边界、如何沟通、如何做自己”。

等到离开校园的时候,你会有很多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去面对不同的人群,这些都是成长的养分,你不仅会收获好友、舍友,更会体会到怎么与人相处更舒服、更自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