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问及出处,人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细翻历史篇章,再读一遍《离骚》,竟觉得屈原和黛玉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鸿沟,竟也心性相通,品性相似。
01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离骚》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 《葬花辞》
屈原:花草树木也会凋零,美人也会有容颜老去,韶华不再的时候,不由得心生悲凉。还有第二层解读,便是高洁的屈原觉得年岁将尽,愿楚王得循正路,莫失时机。愿砥砺修行,以效忠于楚王。
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让多少人为之动容,花锄下,残香难寻,泪洒落英,都是红颜老死时自顾自怜的苦楚。
02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离骚》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林黛玉 《葬花辞》
屈原: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如此。
黛玉:《红楼梦》中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她高傲清冷,即便与世俗格格不入,宁愿做自己也不愿妥协,清逸不凡,孤芳自赏,又不予尘俗。
03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屈原 《离骚》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林黛玉 《葬花辞》
屈原:乱世而不群,谁可解君意?屈原的绝对崇高品格和清明之心灵,使得他在长路漫漫的上下求索中备受煎熬,颠沛流离。即使独善其身,心之所善无悔,也终化作灰,留给后人玩味。
黛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将黛玉的“世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风玉骨展现的淋漓尽致。她选择的不是苟且和逃离,而是超越和自我坚守的执着。黛玉一生流泪已经彻底洗净了眼珠,让她目下无尘,再也无法同世俗合流。
从遥远的楚国,到两千多年后清朝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一个刚烈巾帼,一个宛央女子,却有着太多太多的共性。屈原笔下的《九歌》中的香草美人—湘夫人也与黛玉的形象、命运极为相似。人格的独立,灵魂的自由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也许,他们才是真正的知音,历史长河下,花落两相知。
浊与清 美与陋 颠倒众生,
芷与兰 蕙与荃 难吐芳馨。
此梦若颠沛,留给后人玩味。
文/ 般若 图/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