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的是什么?
儒家经典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中小学课本中都有相关语句。可是这本“子曰”出现比例最高的书,并不是孔子写的,那《论语》是本什么书呢。
诸子百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儒家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千古圣人孔夫子。可是呢?一提儒家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四书五经。但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孔子,其实从来没有留下过什么著作。唯一掺杂孔子观点的这本《论语》,还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作为四书之首,历来还受到很多自以为是的中外学者的诟病,认为它既不是道德教条、常识的合集,也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及认知方法书,更不是充满系统论证的哲学书。从而对其很不以为然。
这些“学者”们的“高见”真有那么高吗?《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呢?还得和夫子的影响最大的主要身份说起。
众所周知,夫子最为人熟悉的身份就是老师。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实就是孔子上课用的教材。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是各种技能,将来学生借以在各个阶层谋生的技能,文武兼备、全面发展。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论语所表达的内容与上述这些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考虑其中的个体。现今所谓的素质教育比这个差远了。可惜后来很多技艺失传了,只剩下单纯的文化课了。
孔子虽然没有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那样各自的论著,用的只是原有的体系,但孔子是个最高明的老师,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信手拈来。就像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什么东西都可以作为武器,杀人于无形。
同时,孔子却不是个好的开山鼻祖,他编撰了教材,却没有留下讲课的教案。以至于后人只看到了当初的课本,却掌握不了精髓。要知道同样的颜料和纸张,有的人可以留下绝世大作,而有些人却只能涂鸦。
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夫子是如何做到精通六艺,又是怎么讲的五经,是怎么实现的如今提倡的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把教学变成简单的讲教材。这简直是只有超人才能办到的,试想,有哪个所谓的专家学者可以办到?夫子课不是专家,而是“全家”。
夫子的教案没有留下来,我们只能从《论语》中窥其一斑。《论语》不是教材,也不是预定的教案,是教学的精髓和艺术。它是干什么的呢?大家都知道,学校里的老师,除了正常上课外,还得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除了教学还得开班会,还得进行课下的谈心交流,这本《论语》其实就是孔子在开班会做思想工作时,私下谈心时所说的话,被深受启发学生记下的只字片言,既有夫子的教导也有弟子们的感悟。由于夫子讲究的是因材施教,甭说弟子们问的问题五花八门,即使是同样的问题,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弟子们的回忆编撰在一起就显得有些不够系统了。
《论语》确实不是科学自然知识,那些有别的教材来承担;它也不是道德教条常识合集,因为这些同样有相应的教材做依托;更不是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哲学,谁会在日常生活中讲玄学呢?这是一本教人怎么做人的书。与教材相比,它很好理解。因为是教弟子怎么做人,是师生日常交流所说的,当然都是简单易懂的直指人心的人话。当然,在那些故弄玄虚不说普通人话,疯子般的哲学家眼里,就太幼稚了。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夫子教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偏执狂和精神病。
但它句句是精髓,所以读《论语》不用考虑顺序,随便拿出一段都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