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取悦症》了解到原来「好人」也有分类。
你有没有被发过好人卡?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或者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必须要做一个好人?这些念头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不给大人添麻烦。如果父母过的不好,那一定是我们的原因,自私、贪玩、不听话、不负责任、等等等等
我周围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有不同程度的取悦症,分别表现在不同的层面。
第一种是认知层面:对于当好人这件事情,脑子里有很多规范。比如你会认为让生活在周围的人都对自己满意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会认为始终都需要把最爱的人(比如妈妈、伴侣或孩子。 )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己应该在第二位。深信自己为他人付出的一切一定会让他人需要自己,不会被孤立。
第二种是行为层面:在生活中会成为习惯性好人。需要别人认可,痴迷于取悦和帮助他人。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去尽可能的让对方去满意。很难委托他人做事情,帮人帮的好,帮人帮到老。
第三种是情感层面:别说去给别人添麻烦,单是想一想做一个「自私」的人,就能让你异常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远离冲突,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接受委屈自己的消极情感,比对他人表达出消极语言要容易得多。
突然发现 认知 、情感、行为 也正是三脑原理所对应的功能。不仅仅是取悦症适用这种分析模型,拖延和失控也一样适用。
我们都困在自己的认知里,认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行为的反馈会强化我们的认知,形成记忆,并被我们的大脑赋予情感。等到被激活的时候反复循环。很多时候,关于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并取悦他人跟他人和平相处避免冲突的思维,是在还是孩子的时候被父母建立的。
我是认知型好人,儿时曾经被告知要听话、努力读书。母亲所有的隐忍都是因为我。生活不如意也是因为我。这种想法是那么的强有力,控制着我们不断重复像是一种轮回。即便是现在,孩子如果有什么不好 ,我也会认为是我的失职。
可内心深处却又不一定是这样认为的,要不然为什么我行为上没有跟进呢?包括我也认可『我不是人民币,没有必要所有人都喜欢我』,实际上,我依然会很在意周围人的认可和看法。
认知跟习惯一样也是需要不断的升级的。所有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认知处着手才会有效果。认知之间也会冲突。需要先觉察、捕捉、解析、重构。这些都是大脑皮层才能干的事情。所以升级认知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要是先情绪后认知,先解决了心情,才能做好事情。
要做一个真实的爱自己的好人,才能推己及人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虚伪的老好人,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人,更多的是自己。
愿所有人都能爱自己,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