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少说,所谓少说不是不说,而是不要急于下结论给评价,除非你得到的信息已经足够完整。真正聪明人,即便信息足够丰富,也不会急于表态,因为事实清楚了还有适用情景问题啊。
都知道“沉默是金”,也知道“金口玉言”和“祸从口入”,以及“一诺千金”。这里的说话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意思交流,更是体现内心某种倾向性动机的外显,也就是语言总是选择性说出事实或者看法。
的确,坦诚看待自己的话,我们清醒时刻总是处于“意识流”状态,内心各种活动包括观点、思维、需要、动机、意志倾向、人格特质等处于激烈活跃中,特别当出现外面干扰诱因时。
日常遇到和人谈论较为重要事情,就是典型的心理活动活跃期。这个情景包括心理咨询活动、商务谈判时候、上下级沟通重要信息时候,这时候共同特点就是选择性传递信息,层次性交流内心观点,尤其对于信息占优势比如汇报问题或事情这一方。
这种信息不对称,如果你是信息获得者这一方,也就是信息匮乏需要对方提供信息,你会如何应对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上级资深专业咨询人士,有下级咨询协会人员汇报一个重要事情,说有一个咨询案例遇到了麻烦,要被咨询监督者问责,拟给出评价结论是“监督不力,管理不严”。
这时候自然要问发生了什么。原来有投资者筹措一笔资金,委托职业经理人在看好的农村地方盖一片房子。职业经理人前来咨询协会求助,希望派专业人士核算房子预算价格,以便公开公平确定合法建设商。为此咨询协会推荐了独立咨询师前去服务,说明这是协助,并无自身责任义务,咨询费用由职业经理人承担。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独立咨询师测算房子预算时,根据职业经理人提供数据资料,比如这地方低洼、有深坑、回填土方多之类,核实盖房材料数量,调查市场价格,给出了预算总价。职业经理人就用这个预算确定了建筑商,问题是他们偷改减少了材料数量,导致单价巨高。
听了这个故事,会忍不住反馈自己看法,职业经理人私自修改数量,且协会并没有提供正式报告,很是无辜。这种话语说出来很简单也很自然,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评价。评价意味着暴露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的依据却是建立在有限信息基础之上,如同职业经理人描述的现场。问题是,那个现场是真实的吗?
评价之后,自然还要询问原因,为何被监管者无辜问责呢,回答是人家监管者又聘请其他独立咨询师测算,发现这片已经快盖好的房子总价只有招标预算的三分之一,又发现最初预算中数种材料价格偏高。
再次具体化问了材料价格,认为还算属于市场范围,又同情认为由于职业经理人故意调低了数量,实际造价也就自然有出入,这个责任还是与协会无关。细细想来,这些话语还是属于自己意识的评判,根据则还是不全面信息资料。
谈话中断后,隔了良久,发现需要再核实几个问题,比如协会委派的独立咨询师是否参与过程管理,是否测算进度资金,与谁签订的服务合同。这时候打脸的高价值信息扑面而来,独立咨询师参与了过程管理,测算了进度投资用作拨款,既没有与协会签约,也没有和职业经理人签约,但咨询费用已经向职业经理人收齐。
这说明了什么自然不言而喻。追问对方既然参与过程管理,咨询师应该发现数量被修改吧、单价特别高吧!测算拨款投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出具吧、能够再次发现偷梁换柱问题吧!事实上没有!
也突然明白,独立咨询师预算审核时候严重失职,由于数量虚高,导致结果失真,假如数量不是虚假偏高,哪怕欺骗手法再是减少数量,后来其他独立咨询师再次测算结果应该和预算总价差不多才对。至于过程管理没有发现数量偷改问题,进度投资测算纯属糊弄不负责任,不是欺诈问题就是极度渎职。由此而看,作为咨询协会也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监管责任。
还能说什么,这最后的评价当然也是评价,不过建立在更多信息基础之上的,无论合适与否,比较前面急匆匆评价,更有依据。
难怪哲人告诫道要多听少说,所谓少说不是不说,而是不要急于下结论给评价,除非你得到的信息已经足够完整。真正聪明人,即便信息足够丰富,也不会急于表态,因为事实清楚了还有适用情景问题啊。
这个案例足以觉察很多心理世界东西,尤其自己。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乃至心理咨询,一般谈话时候,都要切记“说过的评价话语都会成为呈堂证供”!
假如心理对话中,人家略微表达信息,就急于给出结论,该是多么危险事情。这个危险不仅仅会引起求助者不信任,更是暴露咨询师无知者无谓,没有觉察力谈何走远。
看看李克富老师如何说的吧:
“如果在公共场合遇到来访者,行规要求我们回避,除非来访者主动与我们打招呼。”
“自此之后,我便对此“行规”严格恪守:与来访者邂逅,无论是在人多的地方还是只有我们两个,只要对方不先打招呼,我都会装作不认识而形同陌路。当然,一旦人家主动,我便热情相迎。”
“如果谈话中来访者的名字被提到,我们应该装作不认识以免涉入其中。”
“因为朋友已经知道了我们认识,我当然就不能撒谎或者“装作不认识”,但借故离开而不卷入与自己来访者相关的谈话,我则完全可以做到。”
“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规矩,有时候一些严重事件可能就起源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儿——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生活里的说话,所有的判断评价,何尝不就是心理咨询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