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啦,请坐。
我是老杨,这是我的《数字化研发管理》书籍的前奏,我带你稍微见识下其魅力。
如果你有强化管理能力,量化技术产出,提升技术效能,打造技术团队等需求,那么这套课程会为你揭开技术管理的神秘面纱,可以让“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工作了”。
这是《数字化技术管理的方法和实践》第九讲,衡量技术的指标——性能。
一句话解释下:对于技术做的好还是坏,技术水平强还是弱,除了稳定性之外,就是性能了,所谓性能就是说你提供出去的产品也好,平台也好,服务也好,接口也好,这些东东到底能够同时总计服务多少用户,能够单次服务多少用户,提供服务时效率和响应时间几何。
或者你可以认为性能是稳定性的一部分,anyway,本篇单独来讲解性能,如果说稳定性决定你的产品是不是可用,那么性能就决定了你的产品是不是好用,是不是爱用。
下面直接进入性能部分的详细讲解,性能的逻辑与稳定性相同,都要分层次进行治理,性能划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基础层、技术平台层、业务服务层,本篇聚焦在技术平台层、业务平台层和服务层,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用后端性能去表征,服务层用前端性能去表征。提升性能的层次清楚了,那在性能的生命周期内怎么量化呢?直接上硬菜了,两道:
后端性能的衡量指标:吞吐量和平均响应时间,吞吐量由QPS和并发数来表征,这两者有一个换算关系如图1。
图1 后端性能
前端性能的衡量指标:首屏时间和用户可交互时间为主,白屏时间和页面总下载时间为辅,其中每个指标的通用标准和计算方式如图2。
图2 前端性能
那么首先你需要得到性能的现状,手段就是压测了(很多压测工具,如Loadrunner/OneAPM Broswer Insight),可以很细的得到多少并发下QPS和RT,白屏时间、首屏时间、资源加载完成时间、网页加载完成时间等。
那现状得到了,就开始制定性能的目标了,前端通用的性能标准请参见图2,那根据前端标准和业务等级标准,S1级的业务所依赖的服务那肯定是RT在100-200毫秒,并发超过历史峰值的20%,QPS做到弹性扩容;S2的在200-300毫秒,并发超过历史峰值的20%,QPS做到弹性扩容;依此类推。
那怎么去提升性能指标呢?同样要根据业务等级、系统等级、服务等级去做,不同的业务等级投入不同的资源去做:
1.后端性能:1)代码/算法/架构优化;2)集群、分布式;3)缓存;4)异步化;5)服务化;6)弹性扩容。等。
2.前端性能:1)懒加载;2)图片等压缩;3)前端、浏览器缓存;4)CDN;5)接口合并。等。
好,至此性能指标该告一段落了,细心的同学会问:“诶,怎么“个数”这个衡量指标没有讲述?”
不得不说,细心同学真的很细心,“个数”的确没讲,“个数”其实也无需多言,就是多多积累技术资产:代码、文档、技术组件、技术平台、软著、专利等,退一万步讲,积累这些东东至少能够让从事软件开发的你心理上踏实。
好,小结一下,团队部分讲完了(专栏4,5,6),技术部分也讲完了(专栏7,8,9),如果你还记得技术管理二维表的话,接下来呢该讲解业务部分了。团队管的再棒,技术做的再好,如果不为业务服务,那也是耍流氓,为了避免成为流氓,还是要扎扎实实的支持业务,是么?
欢迎持续关注,下次见。
注:其实还有一个指标也有点意思,就是机器、存储、计算等资源的使用率,与人效很类似,这是一个少投入多产出的事,这是个好指标,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较多的关注,本篇不做讲述,后续看情况我是否把它单独一章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