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女性的传记,一下子被这本书迷住了。“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将丰子恺的这句锦言妙语参透凿凿。她被丈夫钱钟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先于自己离开人世,能活到105岁高龄,足见这是一位多么坚忍、从容、睿智、宁静的女性。她被周国平如此评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杨绛原名杨季康,家人唤她叫“阿季”,1911年出生于北京,当时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她便伴随着这场风云际变慢慢长大。她的故乡在江苏无锡,他们一家从北京到上海到江苏,在动乱的时局中经历了种种困难。父亲杨荫杭是一名刚正不阿的律师,他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母亲唐须嫈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很爱看书,身上凝聚的都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父亲对教育的重视,母亲对书的热爱,必然影响了杨绛的兄弟姐妹。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杨绛能如此睿智宁静,自立自主,得益于父亲的教育模式。杨荫杭明确地教育子女们,说自己的子女没有遗产,必须自立。杨绛读书时期,有一次被同学叫去做游行的领头,她不想去,便找父母做挡箭牌去学校说明,杨荫杭却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他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第二天杨绛就去学校勇气十足地说:“我不去!”而去游街的几个女学生遭到了一些行为不轨的军人非礼。在杨绛16岁的年纪里,她已然拒绝政治粘身,终其一生都对政治不感兴趣。父亲的种种教育行为,让她形成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正确处世之道,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几年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再贵的学区房,不如家里的书房!" 热爱看书,亦是父母给孩子们一生最深远有意义的教育行为。杨绛的母亲很爱看书,常带着孩子们看书,而父亲也大力支持孩子们阅读,常给他们买最爱的书籍。不过如果他们长期不读的话,那本书就会莫名地消失哦(这个方法好,我以后也用这招,哈哈!)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爱看书,去英国留学爱看书,去法国学习依然在不断看书,就连假期也在看书,阅读成了他们俩永远甜蜜而温馨的活动,因为阅读,更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因为阅读,让他们笔耕不辍一直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前行,赢得种种荣耀,但心依旧淡然。
关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婚姻,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那个人,便是一生!两人因为各自的成长经历,让彼此成为对方眼中最美的风景,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被人称赞,确实有非常多令人学习的地方,在这儿就不发挥了。想了解这个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的女子,就去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