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樱木花道
大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侠客梦吧。以前读金庸的小说,就对四海为家的生活羡慕不已,那时候没有考虑太多的因素,只想着祖国的万里河山那么大,人总不能一辈子都只活在梦里吧。
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自由是无比奢侈的,你不得不被一些条条框框所缠绕与束缚,但我仍然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对自由的向往从未减弱过半分。
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游行日记,透过一行行墨香文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便在眼前铺展开来——巴黎的浪漫风情、维也纳的古朴气息、英国庄严的建筑和虔诚的文艺、以及俄罗斯对先辈们的敬重与怀缅……都变成一声胜过一声的呼唤,让一颗原本安于现状的心,重新躁动起来。
与我之前的认知完全不同,巴黎这所城市除了浪漫与时尚,更多的则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那些传说中举止浪漫的巴黎女郎,其实更喜欢宁静,她们习惯于坐在街角的露天咖啡馆,神色专注地读一本书,像读《圣经》一般带着一点虔诚。阳光从屋顶上空斜照在她那边,将影子拉得颀长。一半阴影落在书上,一半秋日落于女子身上。她上身是一件棕红色粗线的短袖毛衣,披一条很大的灰绿色薄呢披肩,这灰绿与棕红配在一起,正是此刻城外原野舒展又协调的秋色。冯骥才先生对于细节的描绘十分到位,简单的勾勒几笔,便能让读者置身其中。
巴黎给我的感觉是舒缓而不张扬的,整个法国都在拒绝美国文化的浅薄、张扬和粗野。包括巴黎地铁的音乐,或柔和或欢快,却不像美国爵士乐那么嘈杂,还可以让空泛的心忽然丰富起来。音乐比任何艺术都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直接地进入并参与人的心灵。
维也纳是在浓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以接近自然的方式成长的。那条著名的“贝多芬小道”,一边是繁花簇拥着的尖顶木屋,一边是潺潺溪流,从树间筛下来的光斑,在地上微微晃动,偶尔一丝风,夹带在某种花的气味忽轻忽重……怪不得能带给《田园交响乐》巨大的灵感。
维也纳是座古老的城市,这里所有的街道几乎都是老街。即使一些建筑布满裂痕,也不会被推倒或重新装修,因为古老的风格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气息,何况欧洲人向来把自己的历史精神看得至高无上,因此,他们不会把历史遗物当作岁月的垃圾。而反观现今的中国,那些珍贵的名胜古迹正在被旅游业无限地消耗着……我不免有些心生悲凉。
英国人是富有诗意的民族,在伦敦,由于气候潮湿,促使花卉市场的发展,鲜花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也处处能见到。想起我在某部英国电影中,看到那些提着花篮在街上吆喝的小姑娘,心想什么时候才能与这样的闲情逸致相遇。
当然,现在的英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英国人对他们古老的文化极其尊崇。怀旧是英国人一种最得意的精神享受,他们有对自己民族古物引以为荣的自豪感。
在现代化的时代,我们一些所谓的情怀,沦落为科技迅速发展的牺牲品。读完所有的异国风情,我心底滋生出对世界之大的向往。冯骥才笔下,每一个地方,每一种文化,每一次感受,都引起我深深的感触。
渴望自由,就必须要有摆脱束缚的能力。我在欣赏那些我从未见过的美好的同时,也暗暗给自己一个承诺——以后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到底有没有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或者时过境迁,世界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兴许,我也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游行日记,实现仗剑天涯的侠客梦。
为了不负承诺,我必须从现在开始,一点点积蓄力量,沉默着蓄势待发,终有一天,要将那份深藏于内心的渴望变成现实,读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