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任何人都可以克服障碍并获得成长,而且任何人也无法阻止你成长。能够阻止你成长的只有你自己,那只是因为你没有成长的意愿而已。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成长,这也是所有对这本书感兴趣,或者会捧起这本书的读者的最初出发点。毋庸赘言,成长,对于一个人一生都很重要。
但是,是否真的每个人都有意愿去终身成长呢?这是所有人都需要反复问及自己的一个问题。正如题文所说,千里之行,固然始于足下,但是,是因为惧怕路途的遥远就望而却步,还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是固守在自己的安乐窝止步不前,还是不畏艰难破冰而前,其实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点:是否有强烈的意愿。
诚如书中观点,悲观、消极的人难于有成长的意愿。但是,作者追问,以上情绪是否只是自己怯于成长的一个借口呢?毕竟,原地踏步是最容易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轻松,不会受伤,没有风险,不被耻笑……许多人往往沉湎于这样的思维之中,不管自己生活的多么不如意,都可以“苟且”安之,除了偶尔抱怨,再无其他行动,如此,又谈何成长呢?
所以,成长的第一步,务须破除“安贫穷身的思想,拆掉妨碍心理成长的诸如“反正我也做不到”,“曾经失败导致恐惧”,“没有人支持我”等等屏障,积极主动,反复寻找自己强烈成长的意愿: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
而所谓强烈,就是说无论自身禀赋,周遭环境,无论过去、未来,自己都要想尽办法地迈出成长地第一步。如果满足这一点,那么成长,乃至成功的最基本要素便已经满足,剩下的则更多的只是方法论了,而赤羽雄二的《终身成长行动指南》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
作者行文前,首先强调了一个概念:任何人都可以成长。
这个想法并非作者与生俱来。当作者仍然是小松公司的一名普通工程师的时候,忙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候,尚未萌生该想法。转折点发生在当作者在工作第八年。作者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进入麦肯锡公司工作,从那时起,作者就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管理手下十几人的队伍以及接触客户的情况下,给了作者一个持续观察的机会,能够了解到他们究竟有多么强烈的成长意愿,以及到底成长到何种程度。最终作者得到的结论是:
成长是人最根本的性质和特性。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合适的指导,人没有理由不成长。
任何人都可以成长,不过成长速度有别。基于这个前提,我相信这会给大多数人一些成长的信心。而信心,这也正是作者认为持续成长所必不可少的。
基于这个前提,作者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帮助所有人成长的方法和步骤。作者认为,成长首先需要有七个重要的条件。
1 拥有想要成长的意愿和目标
2 能够为成长付出一定的努力
3 建立“我只要努力或许也能成长”的自信
4 学会创造良性循环
5 不可过度悲观
6 能够将身体状态保持在一定水平
7 找到同伴一起努力
以上条件的内在逻辑并不难。意愿和目标是成长的起点,努力是实现成长的必要手段和必经途径,而为了实现持续成长,就需要不断克服困难,避免中途放弃,那么,自信、不可悲观,良性循环,找到同伴都有助于努力的可持续性,最后,身体是本钱,需要维持身体在一定的水平上。
与之相对应,作者分别解释,提出了具体的七个行动,分别是:
1 果断降低难度
2 坚持不痛苦的努力、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
3 设法建立自信
4 创造良性循环
5 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
6 用特别的方法保持状态
7 借助他人的力量,与同伴一起成长
二、
“果断降低难度”
在这里,作者想要澄清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设立过高、或者不够具体的目标,好像难度不高,就不能称之为目标,甚至目标不高的话就羞于启齿。然而,过高和不够具体的目标,一方面是很难实现,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实现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建立自信,反而产生厌倦,疲劳的心态,导致半途而废。
解决的办法就是“果断降低难度”。设定一个能够“更快,更容易”实现的目标,一旦实现,既能树立自信,又可以产生愉悦感,在此基础上,则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向再高一点,同样难度不大的目标前进,周而复始,实现持续成长。
“坚持不痛苦的努力、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
这里作者目的也是澄清一个误区,即我们往往谈到努力,总以为努力就一定是那种苦行僧式的,非常痛苦的努力,以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努力,一个人才可能达到成功。但作者强调,这样的“努力”,一般人很难坚持。如果无法坚持,又如何实现持续成长呢?
所以,作者主张努力是“为了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而前进一小步”。其实,这一条实际上是与第一条的结果,因为目标难度低,所以努力不痛苦。我认为这两条是本书最重要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观点,它帮助我们从“持续”成长的这个出发点,重新明确了如何设定“目标”和如何“努力”,这是尤为需要注意的。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列举了几种他曾采用的并不痛苦的努力,我认为很好的两点是:
- 参加大量学习会和活动,获得与人相遇和学习的机会
- 开展大量的演讲及专题研讨会,加深其中的关联性和自己的思想
特别需要说明的,作者关于如何写演讲稿的内容,实际上和我在读研时期,阅读文献过程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这一方面,以后再讲。
“设法建立自信”
作者这里指的并不是“是否有自信”,而是“以建立自信为目的,想尽各种办法”。这句话的落脚点就在于“想尽办法”。这里逻辑思维有个观点:往往人们认为积极主动很简单,实际上这是个很可贵的品质。怎么讲?就是说往往遇到一个难题,人们往往首先是排斥,真正能够“想尽办法”的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实际上是很少的。每次当我们说不行的时候,是时候问自己一声:我真的想过解决办法了吗?
作者举出几个建立自信的方法,
- 奖励努力的自己
- 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
- 与愿意夸赞我们的人相处
- 远离总是否定我们的人
本部分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值得注意。作者说,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博客,讨论会),尝试教别人,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教别人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确,以教代学一直是很多人推崇的一个学习方法,这个以后再讲。
另外作者分享了一个《零秒思考》中的A4思考法。
“创造良性循环”
作者强调:良性循环,并不是指从结果上进入了良性循环,而是我们要主动创造良性循环,并让良性循环持续下去。
如何主动,作者强调要事先播种一些必备的能力,如:
- 强化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升领导能力
- 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
- 提升表达能力
其中,提升领导能力,作者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带一个团队,从小开始,逐渐培养。这点我也深有体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空想往往很难理解深刻,只有在不断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反馈,思考后,再实践,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强化能力。
另外对于收集信息,作者持有和许多大咖一样的观点:直接请教行业内的高手。因为这种方式是最高效地方式。
“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
作者坦言很多人觉得这条是“理所当然”,但是作者强调,“是否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全都依靠个人的想法”。
文中问到:之所以选择悲观,难道不是因为“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事物会更加轻松,所以就形成了悲观的思想”。
至于如何乐观,文中有几个小方法,仅为了举例说明,这里不赘述。
“用特别的方法保持状态”
作者说,以上包含两个内容:
- 首先应弄清楚自己的最佳状态是怎样的
- 有意识地保持最佳状态
其中,作者举例认为重要的状态包括:保证最低限度的睡眠,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起床,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摄取三餐,不要吃得过饱,坚持定期运动,当日事当日毕。
以上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为了高效率,可持续地努力,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总结自己的最佳状态,并且设法保持最佳状态。
作者提到,保持状态的方法要注意“适度”,同时还要注意“转换”,简言之就是劳逸结合,通过转换放松,不要产生疲倦和枯燥。
“借助他人的力量,与同伴一起成长”
作者这里继续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成长是自己的事,不能过多地依赖他人。但是作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只不过这样会非常辛苦。所以作者主张不断借助他人的力量,一起成长。原因有下:
- 独自一人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
- 只要有同伴就不容易掉队
- 能够一起成长
对于为什么可以一起成长,作者说明了以下优点:共享彼此的创意和方法;高效收集信息,可以作为竞争对手提高干劲。
尾记
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麦肯锡工作了十四年,一手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他结合自身及咨询顾问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的持续成长的方法论。
在我理解,正如作者不断强调的“持续”二字,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教人速成的书,相反,它强调戒骄戒躁,注重耐力,它观察的是在一个更长时间范围尺度上的成长。
方法只是指南,如何成长,尚需在不断实践中探索。
最后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一个人如果比其他人更能保持平常心,再调整好状态,持之以恒地学下去,那么自然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附: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