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定”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结局之悲苦属实令人心酸:黛玉香消玉殒之憾,宝钗空守新房之哀,迎春以身抵债之恨,探春远嫁他乡之寂。也为她们可惜着,若是袭人没有唆使太太,若是贾雨村刚正不阿,若是贾赦没有欠债,若是贾政不与丫鬟有染,她们能否幸福?然而,不能。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给出了这个答案,准确一些,是骆驼祥子的测试题。那题问,若是曹先生没有离开北平,若是小福子没有上吊自杀,若是祥子没有为了那两毛钱而去冒险,祥子是不是能幸福?标准答案说:不能。它解释道,那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是一种社会风气,这是不能改变的,祥子的憨厚或说是愚笨,在那个社会,也是注定无法改变的。于是最终,即使没有了先前的麻烦,结局仍是一样的。让我们说的普通一些,祥子的悲催是注定的。

    红楼梦亦然。

      雍正年间本就有着表面性的安康荣华,然而对于贾府这一般的大家族而言,却只有宝玉一位男丁(贾珠逝后),可想宝玉的受宠程度,更不论其衔玉而生的金贵,若是贾府后来没有被抄家,下一任掌权者十有八九便是宝玉(贾琏与其并肩)。宝玉的正室妻子就是未来管家者,既然是管家者,自是由不得小孩子去作这主张,必定是要有长辈们说三道四一下,于是宝玉的想法,注定也就不再那般重要了。

      黛玉携天命而来,这天命便是绛珠草之回报情,当真是前世缘,二人的爱情发展得心甘情愿。然而又怎令黛玉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了局?幼年的世事无常挫去了黛玉,一位年轻的女孩儿,本该就有的爽朗豁达,只剩下了孤高自许与忧虑感伤,随年龄增长,孤高自许造就了她的尖酸刻薄,忧虑感伤也致使她体弱多病。自此,在那个社会的林黛玉就注定只能是林黛玉了。

      宝钗的一颦一笑中晃荡着世俗的偏爱,她的一举一动皆是尘世的标准。她就像一颗圆滑芳香的玉球,不知真假的温柔似丁香色的烟雾环绕在玉球旁,随和煦春风,一摇一荡,潜进不知哪位少年郎的心底。宝钗附和着“大众潮流”,由于从小的勤加“练习”,温柔淑雅得登峰造极,或许就连她自己,也已默认自己本来的样子正是如此。于是自以为活出了自己的那个社会的薛宝钗就只能注定是薛宝钗了。

      尽管宝玉爱上的是与他有知音之缘的黛玉,但这份爱在生活面前又有多么浅。少年人可以为了爱情而去种玫瑰,生活却不会为诗情画意般的浪漫而陶醉,历经大浪淘沙的贾府“过来人”,只会为了他们以为的未来而强迫宝玉为未来“着想”。至此,宝玉出了家,黛玉葬了花,宝钗盼了空,红楼梦终成了一场苦梦。

    因为社会,因为家族,因为长辈,因为自己,那群迎着朝晕登场的少年们,红着眼,在夕阳远去的刹那,逃似的落了幕。

    他们都是为了不再“注定”而挣扎过的人,却未掀起一点水花,闺房女子读不了大道理的书,低贱车夫更是连书也碰不着。或许太久之前,深入泥沼的他们因为不公的社会而无法逃离。但如今,我们却可以。通过书籍。书籍会教我们如何奋斗而不会像祥子那样堕落,它会教我们怎样成长而不会像红楼少年那样悲苦,书籍会以先知的身份,像照顾小孩子一般,陪伴我们一辈子。

    前人的命运虽因畸形的社会而注定,但我们的命运却有幸交付自己。正确的运用书籍,在相较公平的社会下,让我们的命运,不“注定”。

  “一起去啊,去更远的地方。”


                                          Sta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卿似临水照花人 ——“花说”红楼女子 一曲红楼幽梦,唱的是繁华一场,唱的是风流佳事。中有美女如云,然又各有各的特色...
    苍洱_阅读 5,470评论 1 8
  •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
    我想换名字了阅读 3,655评论 0 1
  • 今日得空再次跟姐妹们共读《红楼梦》。第39回到42回,写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一章一章地细读,还是能品出点味道来的...
    盛晓云阅读 8,172评论 1 0
  • 对于“红楼梦”这三个字早已听过无数遍了,而对它的认知始终停留在人们口里的那句所谓的“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的低俗...
    孤独的修行阅读 4,324评论 6 14
  •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
    XIQ阅读 6,096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