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儒学
如果有人问我,你对国学的感觉怎样?我肯定会告诉他,国学很好。国学博大精深,有许多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有空、有兴致、有精力,我们还是应该多读读有关国学的书籍。
如果有人还会问,你对国学中哪家学问更感兴趣,更加推崇呢?我会告诉他,儒家。这不仅仅是从三教九流上划分,我们读书人被划分成儒生,而是因为,如果你真正对儒学有所了解,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超前的理念,许多踏实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使用。
儒学从哪里开始?是从《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始,还是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开始?如果真从这两样开始,还真读不懂儒学,而是在旁边偷听了两耳而已,仅对其有些一知半解,而不能纵观奇妙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许多小学的教科书都引用了这一句,详细解释了这一句,因而许多人都认为,《论语》每章篇幅较短,易于学习,应该是儒学的启蒙篇;而开篇第一句应该能起到“纲领”作用,引导我们多学习,多练习。但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句、第三句的“有朋”和“不愠”,就跟“学习”无关了,反而是其他的东西。
这是为何呢?经朋友推荐,阅读《论语别裁》后,又重新阅读了《论语》原文,并推广阅读了《大学》、《中庸》,以及其他篇目后,我才发现,《论语》并不是儒学的启蒙篇,反而是儒学的终结篇,或者是儒学的综合参考篇。如果你拿着一本《工程师手册》去教导小孩子学数学,他能学到什么呢?
任何一门学问,首先都会告诉我们,学她,你会学到什么,或者是你能干什么,或者是你会变成什么?儒学经典中也有这么一篇,但或许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她仍然和其他篇目一起,被收藏在《礼记》中,而不是和《大学》、《中庸》一样,被令立为“四书”,让我们都能关注。但是她确实特别重要,因为她是我看到的,唯一的出现“儒”这个字眼的篇幅。缺少了她,你凭什么说你学到的那个“儒”就是儒家呢?
《儒行》告诉我们,学习儒家不是为了某一个形式(宗教,礼仪,文中戏用“儒服”表示),而是让我们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不为权贵折腰,不为贫贱为耻;“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整篇言语流畅,通俗易懂,作为儒学的启蒙篇,确实很恰当,很全面。
儒学的进阶篇,应该就是《大学》了,《大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积累,而学习的重要性,她又用“修身”去表示,“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性格、行为等等,我也不再解说。
儒学的运用篇,那就是《中庸》,《中庸》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所有的棘手问题,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什么事都不偏不正,不温不火,你读过《中庸》这篇文章吗?仅仅凭道听途说的“中庸”两字,就认为你很了解了吗?(注:朱熹的《中庸集注》,就是这样记录的,“子程子曰”,意识是说,他老师这样解释的,他没搞懂,所以其他人按他的解释去读的话,也就搞不懂了……)
最后,儒学的综合篇,《论语》篇幅最大,范围最广,被分为二十个篇章,其实也是二十个大的主题,但参考为重,慢慢研习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儒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如果作为一名中国人,竟然不懂儒学,这是不是有些忘本了?如果可以,大家一起学学儒学。
注:儒学的其他篇目,一般都收在《礼记》,既然是“记”,那就当成记录,翻翻而已,不要去认真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