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韩剧——《密会》,讲述42岁的女人与20岁的“少年”因灵魂相知而相爱的故事,看完觉得特别愉快,让人恐惧的四十岁依然可以动心、期待,顿时有种每个年纪都是最好的年纪的错觉。
暗自爽了几天,却被近期“热播”的《我的前半生》、《我的少年时代》浇灭了不少期待,虽然只是间歇听到电视机传来的台词声,但还是引起了内心强烈的厌烦,“逼婚”、“剩女”等烂俗的词汇依然以主流的姿态出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等因素,“晚婚”本应是正常的社会变化趋势,而主流的观念依然大大落后于现状,其中包含着的对女性的歧视更是分外显著。无论是结婚时的顺应习惯,还是婚姻中的忍让、维持,一步入婚姻,女性的未来似乎已经锁定于“忍者”的定位。诚然,随着男性思想的提升,未来这一局面会大大改善,但现阶段隐藏的较大危机即是对婚姻的认知偏差。纯粹为了合乎习惯而实现婚姻事实的成立,不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轻视,还是对家庭未来的不负责任。婚姻实现的草率,往往与生育事实的轻易发生存在很大联系,在其中,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又将成为未来社会潜藏的危机。
此外,世俗社会中对男女追寻“爱情”的态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对待,尤其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这种关系,男女换位后的态度可谓千差万别。作为真爱的信仰者,年龄、性别、种族、国籍,从来都不该成为不承认一段感情的理由。人生的虚无,如果可以靠爱情带来的理智丧失打发,那么更该给人世间这些宝贵的情感一点时间与空间的可能性。为每一次动心,为每一句情话,为每一段情感的竭尽全力,而喝彩、欢呼、期待。
如果走出社会定义的单一的成功标准——长久的、幸福的婚姻生活,给予不同爱情一些可能性,想起来便觉得生命无限好。二十岁的时候可以爱很多人,三十岁还是如此,四十、五十···生命不息,真爱不止。虚荣地想到这儿,又怎会觉得爱情真的只是那么虚无?
让我们想起那个著名的诺贝尔得主与他爱人的故事,更该让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如此苛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