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趴在靶台上的这几个人,究竟能打到什么水平?出个什么成绩?早已经在我心里头呢。
真枪实弹这玩艺靠吹牛逼不行。人狠话不多,通常较上劲的时候,只需要“靶场上练,靶子上见”这几个字,够用!
究竟“尿性”不“尿性”,嘴炮不行,靶子上的环数和命中弹数才说了算。
大澡堂子里是验证每个人练没练到份儿的好地儿。无须许多废话,单看右肩窝儿那块肉皮的颜色足够。皮肤越粗糙,血印子呈深紫色,说明训练的火候到了。至于,射击成绩好不好,那只是喂的子弹够不够数,心劲儿用没用到点子上的事儿了。
有过艰苦训练经历的人,其实辨识度还是挺高的。不用自己叙述,懂的人,自然一搭眼儿就会看出个大概。
真在射击场摸爬滚打够狠的人,若干年后,肩窝儿那块类似“军功章”的东西,会陪伴他很久。
话说到这份上,这个事前诸葛亮,我做一做还说得过去吧。这条经验跟练冲锋枪命中点射有些相似,也是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反省得来的。
战斗班的战士的训练,不太用操心,有排长们管着,我这个连长当个甩手掌柜也是自然。
但是,连部和炊事班的几大员,得多给他们开开“小灶”,不能让他们给大伙儿拖后腿。这也是我每次自己给自己增加“加练”时间的同时,也顺便把这几个容易被遗忘了的“几大员”,捎带上的主要原因。
连部的通信员、卫生员、文书这几个还好,只要一有训练,他们几个必须要出现在射击场。这是一条儿必须要坚守的硬性规定。只要有实弹射击,他们必须要出现在自己的位置上。
天天盯着别人打靶,耳濡目染也会被熏陶、被教化。
特别是在选拨这几大员的时候,头脑灵光、反应灵敏那也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不愁他们上道儿晚,赶上并超过大部分人是迟早的事儿。
倒是像王亚平这样在炊事班工作的战士,他们训练时间,只能插空,或者分组,不可能整建制倾巢出动。
好在全训连队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得天独厚的选人用人优势的。每年新兵训练那几个月结束之后,团首长是架不住我这三寸不烂之舌的软磨硬泡的,加上司令部管理兵员的军务股长,还是俺的老连长,一半公、一半私搅和在一起,从几百个新兵里头,挑出来三五十个各方面素质好一些的,还能保证。
这样即使放在炊事班做饭,只要不顾此失彼,把他们的训练计划做个灵活调整,也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