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其实还有第四位女主,就是每集片尾出现的卖葱油饼的姐姐,葱油饼姐姐长相秀气,辛苦工作的时候脸上也会洋溢着笑容,孩子放学后就跟在她身边,等到夜市的人群散去,跑外卖的丈夫会过来与妻儿一起回家,一家三口有说有笑。
和三位大女主比起来,葱油饼姐姐的经济状况不如她们,一家三口只能住在破旧狭窄的房屋内,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但是他们看起来却活得比顾佳们幸福得多。
乐观,坚强,容易知足的人,的确可以更快乐。
但中上产人群诸如顾佳这种住在顶级贵族小区的人尚且焦虑,小康家庭出身的钟晓芹会为鸡毛蒜皮烦恼,处于底层摆小吃摊为生的女人,真的会过得更轻松么?
仔细想想就会知道,《三十而已》“葱油饼一家”的幸福不过是最大的骗局。剧中只展现了三口之家温馨的场景,却没有描绘他们为生活发愁的样子。
摆小吃摊,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风吹日晒,更要应对随时来的城管;如何在大城市里生存下去,没那么容易。
剧中有一幕是暴雨来袭,葱油饼姐姐给摊位蒙上了防水布,丈夫躲在电话亭里避雨,一家三口不仅没有因为恶劣的天气有一丝的抱怨,反而开心地打开了视频通话。
这样的日子,真的幸福吗?他们脸上挂着笑,我却觉得无比心酸。
处于同等境况下,真的极少的人能发自内心去享受这样的生活,所以会有成年人因为生活不如意,在街头痛哭;会有外卖小哥蹲在路边含着眼泪吃下顾客退单的饭菜;会有中年男人因失业跳楼自杀。
葱油饼一家的生活不少见,但能如他们,苦中作乐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三十而已》大结局的时候,葱油饼一家有了自己的店面,靠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好,令人钦佩;但编剧也在这部剧的开头隐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贫困却恩爱的夫妻俩,靠推着快餐车,脱贫致富。生活变好后,丈夫和新欢重组了家庭,妻子看到光鲜亮丽的小三,感叹自己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辛苦半辈子,钱挣到了,家却没了。
所以她在王漫妮的店里买下了价值百万的珠宝,说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她的经历,不就是上一个“葱油饼姐姐”么?现实是,很多共苦的夫妻无法同甘,因为更多的财富,意味着更多的诱惑,所以富太太圈的丈夫们“偷吃”很常见,连许幻山这种“妻管严”都能背叛顾佳这样的贤妻。
《三十而已》编剧在每集片尾讲述这家人的故事,就是单纯为了证明穷人可以比富人幸福吗?
显然不是,这家人的结局早在挎着菜篮子的大姐进王漫妮店里的那一刻写好了,同样的快餐车,同样的贫贱夫妻,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圆,相似的情节不断循环,也暗示了30岁的女人们一个残忍的真相:女人只有自己强大,才可以抵抗突如其来的变故。
尤其是让我感到可怜的,是葱油饼家的孩子。他和顾佳儿子许子言年龄相仿,过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许子言读最贵的幼儿园,早早学习了英语、马术等课程,顾佳一直在为许子言出国做准备;许子言家里有玩具,有浴缸,有保姆照顾,吃的是营养餐;幼儿园里的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大家都一样见多识广,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葱油饼家的儿子呢?住的地方夏天有蚊虫,没有独立卫生间,洗澡都是难题;放了学后他就跟在妈妈身边,有时候会帮妈妈卖卖饼。
他吃的是妈妈把扔掉的蛋壳里的蛋清刮下来煎的“纯白鸡蛋”,偶尔也拿自家的食物和其他摊主交换,换来换去,每天吃的不过还是路边摊,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真的很不营养也不健康。
他没有去学特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爱好,每天不是玩虫子就是和猫玩,唯一短暂的朋友就是和许子言一起玩过,但许子言就算家道中落,家里仍然有个茶厂;两个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巨大的差距?
友情也是要讲门当户对的,五岁的时候他没有意识,等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会知道许子言和他不是一路人。
他晚上要和爸妈挤在一张床上,放了学就跟在路边摊旁,连个动画片都没得看,有一次他跑到了马路中央,还差点出事故,多亏了好心的司机帮忙,才能没被伤着。
这样风吹日晒,颠沛流离的生活,大人迫于生活可以忍耐,孩子从小就要受这种苦,我觉得真的太可怜了。
等他年纪再大点,那些上海本地的孩子们,是否会嘲笑他,是否愿意和他做朋友,都是他比许子言要额外面对的困难。
没有特长,没有爱好,没见过什么世面,他长大后,极有可能会因为这些而自卑。到时候葱油饼一家还能幸福得起来吗?
如果还没有给孩子更好生活的能力,不如不要急着把他带到这个世界里来。
关于生孩子这件事,其实陈屿考虑得就挺全面,两个人的经济是否可以支撑再多一个人,双方是否能够有成熟的心理面对生育,这些都是当家长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葱油饼夫妻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但在物质上,的确很欠缺。这样的父母不容易,但我不提倡这样的生育观。
作者简介:雷艺甜,毕业于985大学工科专业,10W+爆文作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