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药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其实了解的药学家屈指可数。屠呦呦就是其中一位。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样,刚出生的她就被赋予了美好的期待。1955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6年,她致力于研究半边莲有效成分后又完成了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1969年一月,屠呦呦担负着抗疟任务,收集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200多种中药开展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1971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她和同事一起从中提取了一种无色结晶体并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为青蒿素衍生物打开局面。
这里插播一则小故事: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但她却并没有写上自己名字。导致米勒在参加上海医学会议时曾问出是谁发现青蒿素这个问题。最终才拼凑出屠呦呦这个名字。
不得不说,青蒿素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它每年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2016年1月,对于屠呦呦来说是淡然的,但对于中医药发展以及国家来说是自豪的。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她是唯一一位中国女性获奖者。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药学家该有的品质。她对研究的那股韧劲我觉得是来至于她的担当与使命。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失败下,她敢于坚持,勇于验证。研究过程动物实验,她不惧生死,以身试药。即使耄耋之年荣获诺贝尔奖后,扔甘于无闻,默默致力于自己的研究事业。
正如有屠呦呦这样的前辈,我们才更应该加紧步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不畏艰巨,敢于直面孤独与无闻。发挥自己所长,致力于奉献。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