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布拉格,是因为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歌词美的让人充满画面感,似乎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立刻心中存了向往。有一天,一定要去那儿许个愿。但当真正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并没有许愿池,我也不会跳舞。广场倒是有一个老城广场,比较符合歌中的意境。
到布拉格的那天应该刚好前一天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湿滑,我和海蓝蓝同学下了飞机就面临一个比较崩溃的事情,坐错了机场巴士的方向。因为飞机到达的时间接近傍晚,太阳已经有些西斜,我们都不免有些焦虑。原以为靠着我们两个人加起来通晓四国语言的技能,应该可以游遍世界没什么问题。但事实证明,英语这个号称可以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东欧国家并没有什么作用。这个时候,会一两句德语反而有可能得救。
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买当地的流量卡,手机基本沦为废品,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向路人求救。按照妈妈小时候教的原则“不向青壮年男子问路”。于是我们挑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后来证明我们的选择无比正确。老爷爷完全不会英语,但却无比耐心。我们借助着旅行前下载的翻译软件,加上比手画脚,老爷爷竟然神奇的听懂了我们要说什么,更神奇的是,我们竟然也明白了要坐哪一路车才可以到达宾馆。至今想起来那场犹如鸡同鸭讲的对话,竟然得到了有效沟通,都觉得十分好玩儿。
虽然路上出现了些小波折,但我们总归拖着箱子成功到达目的地——宾馆。我忘记了那间宾馆叫什么,但却记得我们一路走过的石子路,箱子滚轮在路上敲出的咔哒咔哒的声音,还有那一条长长的上坡。我们一边心疼箱子,一边踏着脚下不太平整的道路,看着周围很有年代感建筑和街上稀少的行人,感慨着这个现在有些没落的国度。
我向来不是个有计划的人,旅行也喜欢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走。所以一直很难找到合拍的同行者,于是这些年便一直是一个人走走转转。难得在英国遇到海蓝蓝这个和我一样不靠谱的小姐,愿意和我一起走过东欧,一起分享这一段旅程。
没有计划的结果就是,我们第二天九点才起床。待收拾停当出门已经接近中午。于是决定在老城区搞定我们的午饭。我们坐着电车到了Václavské náměstí站,下车一眼便可以看到瓦茨拉夫广场。我们沿着瓦茨拉夫大街一路向上,街中央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摊位,两边则是商店和咖啡厅。海蓝蓝每天早上必须要喝咖啡,于是我们就找了一个临街的咖啡店,享受了一顿早午饭。看着游人摆着各种各样的pose在广场前拍照,那是我自到达布拉格后,第一次见到中国人。
布拉格华人的比例远远不如英国,在这里完全不像在oxford circus一样,一眼望去总有熟悉的面庞。在这里,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啊,这真是个陌生的地方。”
广场中央瓦茨拉夫国王骑着骏马,手持战旗,永远守护着他的子民。喷泉上方波西米亚,莫拉维亚,西里西亚共同组成了波西米亚的国土,虽说辉煌不再,西里西亚的一部分现已分属波兰和德国,但通过这些雕像,我们隐约可见这个国家曾经的繁荣。
喝够了咖啡,我们也如其它游客一样,摆拍了照片,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你看,多散漫的人,都少不了落入俗套。之后就走上了传说中必去的景点查理大桥。我觉得与其说它是必去的景点,不如说这是想要进入老城区的必经之路。但绝对不虚此行。据说以前国王加冕的时候都会经过查理大桥,如果用心触摸桥上的三十尊雕像的话,便会带来一生的幸福。我和海蓝蓝各自挑了一个雕像,向他诉说心中的愿望,想着,一定要幸福啊。
现在的查理大桥,更像是一个博物馆和民俗展览馆的集合。每个雕像都不相同,每个雕像都讲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桥上游人匆匆而过,两边的小商小贩技能尽出。我觉得如果真的要带纪念品的话,在桥上选择一下是个不错的决定。我向来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又不赶时间,便和海蓝蓝慢慢悠悠的在桥上一家家的看过去。
我买了手工做的耳环,不过15克朗,很便宜。长方形,上面画了只懒猫,手艺很简陋,可我却一眼就喜欢上了,至今仍旧时常佩戴。海蓝蓝对街头画像的艺人很感兴趣,拉着我去画了和像。我们又被一个弹着不知道什么曲子的老爷爷吸引,便围着他把乐曲从头听到尾。老爷爷看我们是真的喜欢,就尝试着用简单的英语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那是捷克当地的情歌,又告诉我们这首曲子已经很老很老了,可惜的是他把曲名说了好多遍,我们仍无法知道那是一首什么名字的曲子。他似乎见多了行色匆匆的人,少见我们这样没有时间概念的。于是又说如果我们不急的话,可以再拉一首曲子给我们。我们当然开心,于是就不顾形象的席地而坐。曲子依旧优美动听,走的时候我们留了50克朗给他,他却没有要,说他在这桥上弹了这许久的琴,很少和人这么开心的聊过天了,所以不要我们的钱。直到我们几乎走出了大桥,都可以依稀听到他的琴声。
穿过了桥,也就到了所谓的老城区。虽然布拉格新城区建成的时间也要追溯到十四世纪了。但老城区就是老城区。一旦踏入,就仿若时间回转,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弯弯曲曲的小巷子,连接着不知道的地方,仿佛走入了迷宫。但每一条左转右转之后总会到达同一个地方,老城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