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分身术第三讲——观察信念,积极主动——改变,从信念开始。高能的课程内容真正体现除了分身术三个触发器语言——情绪——信念从基础开始逐级递升。然而听完整个课程,就会发现,分身术法则的三个法则口吐莲花——静观其变——念起即觉在学习与使用中恰恰是相反的顺序,这恰恰就是我们行为产生的导向与觉察发生的导向。
觉察的发生从外在的语言和行为开始,其次再觉察到引发语言当下的情绪,最后觉察到引发情绪的内心信念。行为的产生则往往是因为心中的信念引发了你正向或负向的情绪与感受,最终以语言或行体现为外在。先有认知才能行动。
那信念是什么?老大在方法论中的解释是:坚信事物就是这个样子的!而我觉得除此之外,信念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相信的力量,就像心中的那根定海神针。你拥有正确或者灵活的信念,定海神针就会让你稳定在更多正向的情绪体验之中,比如愉悦、幸福、快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可以成长的。而如果你拥有错误或者僵化的信念,定海神针就会让你固守在错误信念带来的负向情绪中,比如痛苦、失望、否定、愤怒、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无能的、没有机会的。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醒悟,渴望改变,改变的力量就仿佛就像力大无穷的孙大圣,撼动了你这颗错误的定海神针,你开始觉察到有些信念来自于你的父母、老师、领导,可能是你的家规而并非普世大众都遵从的,你想摇一摇它,让它松动一些,再松动一些,随着信念的转化,你还发现负面情绪背后藏着巨大的财富,那些积极的意义给了你强大的力量,指引着你向往你想成为的方向前进、成长、升华。
记得之前在萨提亚的学习过程中有学习过关于“规则”及“规则”的转化,这里的“规则”基本类似于“信念”,经常体现在这样的言辞之中:总是……绝不……应该……绝对……必须……肯定……等等,并产生以下心态与行为:
这样的信念从何而来?
信念来自于:
1、行为的确认:其本质就是TMBRT模型;
2、迁移:也就是我们从父母及其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看书听课、高手交流以及社会环境中逐步习得;这里不得不再提到原生家庭及家庭系统的概念,孩子最早的老师是父母,最早发生社会关系的是父母,最早的信念来源于父母和家规。所以你想给你的孩子怎样的信念,言传不如身教,你自己首先需要拥有这样的信念并体现在你的情绪、语言行为之中。因此,真正要成长的人其实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而不是对你的孩子充满你都无法实现的期待,并让他为你的期待负责。
3、想象:不断思考,当可以积极主动的对待任何刺激时,可以选择不被痛苦所捆绑时,人就将变得自由,即便你的身体与行动是被束缚的。
4、前世、系统级自身基因等先天因素的遗传。就好比为了能活下来,人类祖先的基因中记录了很多趋利避害的基因,比如看到蛇、熊、狼等野生动物会害怕受伤害,知道火是烫的不能碰,知道开水是烫的要吹凉了再喝,知道不能在悬崖边乱跳,会掉下去。这里做个关于孩子的养育的延伸,我比较喜欢的蒙氏教育有一个理念:孩子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蕴藏着所有成长的能量,父母只需要尊重他的自然生长规律,适当给予土壤、阳光、水分等外在资源,他就会成长得很好。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害怕孩子受伤,过度保护孩子,不让碰这、不让做那,其实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笨,他的基因里已经存储了从人类祖先身上遗传下来的关于危险的基因,他会为了生存进行自我保护,遇到过不去的沟,他会要抱抱。他也会在尝试中唤起这样的记忆,接水被烫到,下次就知道了。关门被夹到手,下次就小心了。而如果我们不相信这股力量的存在,把自己变成一个真空的玻璃罩把孩子罩住,请问,你能罩一辈子吗?
如何转化信念?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核心
萨提亚有一条信念: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1、追溯信念产生的源头,并作判断,找出信念出错的地方。
2、松动僵化的观点,使规则富有弹性,比如将“应该”转化为“可以”,“永远”转化为“有时”。观点僵化时,人们往往只有一个选择,被局限被桎梏。当有两个选择时,又会产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苦恼,为此而纠结。当你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选择时,你的人生就是灵活的,灵动的,你的资源就会更加充沛。
3、把人与事分开,人比事重要。事情没做好,不代表这个人无能、无价值,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轻易否定一个人。
4、学会原谅,就是还原到对方的状态去原谅自己。在观点层面要放下自己,放下自己的执念与妄念。从权利、对错的斗争中分身出来,允许对方就是那样的,允许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我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5、解决未满足的期待。期待分为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自己对让人的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三类。通常如果期待和需要未满足时,一定有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观点、想法、规条阻碍了自己。此时,我们需要首先接纳自己与他人独特与差异,这是“期待”就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感受和情绪”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应对方式与语言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6、添加正确的信念,还原本质导向
关于使命的信念
关于使命,我是在前段时间的生涯规划咨询中才第一次思考的,但就是这一次思考,明确了我所追求的人生和未来职业的方向。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问我你觉得作为一个人,你在这个社会上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你有什么样的使命?然后我茫然了,只好告诉她:“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没有那么大的抱负,我也没那么博爱,可能我有点自我自私吧,我没想过能给社会做什么贡献,我觉得做好我的工作,不犯法,不给社会添麻烦就可以了”。但咨询师和我说,每一个人的出生天生就是有责任、有使命的。在她的引导下,我逐步探索到,我的内心非常渴望参与与孩子养育有关的事情,我觉得那是我的责任。而为了更好的养育孩子,我觉得根本是父母的成长,从而我未来的职业方向就定在了“针对父母进行关于亲子养育的成长咨询与培训”这个方向,我坚信通过像我这样一拨人的努力,未来我们的孩子会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成长环境,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探寻自己的使命,他可以澄清你的价值观,澄清你的身份定位与人生目标。
自我觉察表
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