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知道贾平凹是在小学的时候,记得有一篇小学课文是他写的,老师介绍贾平凹的生平:陕西人(我跟他同乡),本来他的名字叫贾平娃,父母很口语的称呼,由于父母也没起正式书面名字,成名之后,所以改成贾平凹。
第二次对他进一步了解的是看他的书《雾都》,这本书得到很多争议,据说当年被作为禁书好长时间不能出版,由于影响力非常大,最后终于出版了。我是怀着好奇心才看的,只记得书里很多情节描写比较成人化,担心未成年的女儿看到,看完后就束之高阁了,对里面的内容也没有多少印象了。
第三次是在看《朗读者》,里面有一位老人朗读了他的散文《万物有灵》中的一篇#落叶#,描写很动情,很美。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窗外,有一颗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稍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寥寥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卓约的,做一个妩媚的笑。”
我被他朗读的这篇美文吸引了,遂立即买了这本书来读。无独有偶,《朗读者》有一期竟请来了贾平凹。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因为他从来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陕西方言,他一上来就开玩笑说:“我经常安慰自己,普通话是普通人讲的”。那言外之意就显而易见了。
当时在《朗读者》看到他,也属于第一次看到他本人的样子,以前没有见过与他相关的任何照片、视频什么的,他那浓厚的陕西方言以及典型的陕西大叔的样子,让我想到了邻居家的叔叔伯伯。朴实、真诚,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好了。
《万物有灵》书中有一篇#说花钱#,戏谑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吹嘘、彰显自己身份的味道。
“年轻的女子在市民里仍有个‘小’字,行为做事却要充大。越是小,越怕人说小,如小日本偏自称大日本帝国,一个长江口上的滩城偏要叫做大上海。”
这让我想起了越是没钱、一事无成的人,越是轻浮,喜欢大肿脸充胖子,怕失了面子。刚来上海的时候,也刚开始从事工作的我,薪水很微薄,经验资历都很浅,但是,那会的心态却是很自大的。和朋友吃饭,即使口袋很紧张,还是要抢着请客买单;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就见人喜欢吹嘘自己的公司,像自己很厉害似的;回到老家,家乡的亲人都认为你是从大上海回来的,工资一定很高,生活肯定很好,殊不知作为公司的小职员还在为生活的温饱而疲于奔命着!然而也不愿有失自己的面子,穿着、言谈举止上尽情地向人们彰显:我在上海很不错!
令人唏嘘的是,这样的言行会暴露出轻薄和贫相!
就如贾平凹所说的:
”金口玉言的只能是皇帝而不是补了金牙的人,浑身上下皆是名牌服饰的没有一个是名家贵族,领兵打仗了大半生的毛主席从不带一刀一枪,亿万富翁大概也不会有个精美的钱夹装在身上。“
因此,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和努力,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反而心态越发地平静了,不需要向外人证实我过得好不好,只需要一家人生活舒适、舒心就很知足。
平时,喜欢宽松、舒适、品质好的休闲服,脚着运动鞋,离时尚已经远去;喜欢随遇而安,不会为了大房子宁愿贷款累累,一家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经常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也不再是走马观花,到了景点就拍照,而是喜欢深入到居民家庭里进行深度游;和朋友在一起,已经摘掉了往日的面具,用一副真实的面孔、朴实的语言进行心的交流;对待不如自己的人,多了一点耐心和同情;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伸出援助之手;遇到打动我的故事,会热泪盈眶......
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应该具有的心态,正如贾平凹先生书中对万物都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同时也表现出他洞察世间一切的敏锐、豁达、自在的心态。
人常说:要了解一个人,那就去读他的文字,去阅读他的书。
我喜欢贾平凹先生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更喜欢从他文字背后折射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