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整篇论文。大概理解了全文梗概。
对于 介词结构(在+处所)在主语前;主语和动词之间;动词后,三种类型的区分,分别从句式、句法、语义和语篇上来区分。
在主语前的,与在主语后的, 语义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主语前,表示整个事件的处所。在主语后,表示动作发生或者状态出现的处所。
这里又细分动作的参与者(及物动词:施事、受事;不及物动词,当事)与处所之间的几种关系。
第二个区别,在主语前,不受副词修饰,前面不能用助动词。
第三个区别,光杆动词/单个动词带单个宾语,在主语前的,情况少,在主语后的多。如果这个光杆动词带上数量词句或者动态助词,则可以把介词结构放在主语前。在楼上他们正开着会呢。
第四个区别,在主语前的介词短语,可以修饰两个或更多的主谓结构,是多个事件发生的场所。
但在主语后的就没有这种用法。
从语义方面将,在主语前的语义范围最大。
从语篇方面看,放在主语前的介词结构,跟前面的话语有关联、对应。与上文的旧信息相关,承上启下。
介词结构在主语和动词之间的。
跟在主语前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表示动作发生或者状态出现的处所。下面又细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施事、受事、当事)与这个处所的关系。如果是具有附着语义特征的不及物动词,就表示状态存在的处所。
第二个区别,放在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可以有副词、助动词、连词、形容词、或者多项状语来修饰。
这些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当在动词之前的时候,有的介词短语也能放在主语前,这时候能放前的机会多一些。主要原因就是主语和介词短语之间没有其他状语。
从语篇角度看,主语居首,也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介词结构在动词之后
语义上,表示动作到达状态呈现的处所。下分及物、不及物,也就是动作的参与者其实都在动作发生后到达处所。也有小的例外。可以表述成:动词表示状态呈现或持续时,表示状态呈现时或持续时的处所。
形式对动词的限制(个人感悟,这部分比较重要,就是周老师让我在写自己习得课程论文时,要我把大纲里这样的心理动词找出来,一一排除的用意吧)
动词和“在”结合比较近,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有时可以出现“了”、例如:他一软就坐在了地上。老爷子伸伸腰,躺在了床上。
一般都是动态句 介词短语指动作达到的地方。
这个句式对动词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范继淹对《普通话3000常用词汇表》进行过统计,指出表中常用单音节动词80%以上能进入这个句式,常用双音节动词80%以上不能进入这个句式。(范继淹1982) 这个统计和结论基本可靠。个别需要补正。如“出”的情况。
事情就出在他身上。
(个人感悟,就是这一段表述,我要用在心理动词可以进入“X得很”的统计上)
尽管这个句式中有的介词结构可以移到动词前,但绝大多数的介词短语不能这样前移。
语篇部分,主要是语义和句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