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天生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不是自谦,而是事实。
只是去年在喜马拉雅音频上偶遇祝老师讲《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惊叹于一个工程师能把艺术史讲得如此精彩纷呈。他不仅讲作品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也讲艺术家的身世、情感、思想、人性……
今年暑假,为打发时间,突发奇想,拿笔作起画来。为找个画画的地儿,就寻到了图书馆。坐得久了,却又不行,于是把图书馆当作散步的地儿,在书架间徜徉着,搜索着。其实一本书名也未入法眼。
除了画画,在图书馆有时也会写点东西。有一次应邀上一堂有关爱国主义的公益课,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人就是颜正卿,祝老师用了整整五个音频节目讲颜鲁公,印象极为深刻。因准备时间充裕,写稿很是用心。在写稿间隙溜达之时,居然发现书架上赫然竖着十来本《历代名家书法集》,于是每天抽出一本,细细欣赏,颜正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这些活在音频节目里的书法家们,一个个来到了图书馆。 翻阅颜正卿《祭侄文稿》之时,脑中突然浮现颜公面带愁容、含泪执笔挥毫的画面,他将满腔的思绪融于笔 端,流泻而出的,是字字啼血, 是家仇国恨。
读苏轼的《寒食帖》,落在纸上的,是坎坷的命运,旷达的胸怀,自由的灵魂。这些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新鲜、活泼,充满生命的张力。它告诉我,寄托灵魂的艺术是可以不朽的。
家里的书房间挂着一位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宁静致远》。平时偶然瞥上一眼,也觉不错。至于具体好处,自然是说不出来。这回却想细细品赏一番,抬眼望去,瞬间惊呆了。它是静止的、凝固的,而颜鲁公的书法是流动的、跳跃的,它老迈持重,而他的永远年轻、蓬勃。果然,见过最好的,其他就没法看了。
《历代名家书法集》还未看完,不经意在旁边又发现一排《中国传世名画》《世界传世名画》;在它们的上方,有《名希堂法帖》若干本,《名家书法鉴赏》若干本……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林林总总的书画作品争先恐后跃入眼帘,大饱眼福的机会来了……
翻阅这些绘画作品时,祝老师音频节目里的画家们也一个个跃到了纸上,阎立本、吴道子,韩幹,范宽……虽然音频节目至少听了两三遍,但对他们的艺术特色还是知之甚少。 看来最好的方法,是一边看画,一边听书。 视听结合方能领略一二吧。艺术的欣赏,于我而言,只是刚刚起步……
这个假期,邂逅颜鲁公,邂逅艺术,邂逅美,甚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