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手机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无线充电”,此技术的原理是“电磁耦合感应”。
iPhone X手机的无线充电遵循的是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的“Qi无线充电”标准。
"Qi"这个图标是汉语中“气”的拼音(Qi),含义为是“在亚洲哲学中的“元气”,代表股无形的能量。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在这里有最原始的解释,即“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实就是宇宙中的电磁感应,“人”、“地”、“天”、“道”就是四个电磁感应中的线圈。
1879年,电磁学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逝世,提出“能量守恒原理”的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在柏林科学院设立奖金,期望有人能够实验证明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确实存在。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电磁波”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科学的!
1887年,亥姆霍兹的学生,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终于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他制作了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电磁波探测器──谐振环,就是把一根粗铜丝弯成环状,环的两端各连一个金属小球,球间距离可以调整。
最初,赫兹把谐振环放在放电的莱顿瓶(一种早期的电容器)附近,反复调整谐振环的位置和小球的间距,终于在两个小球间闪出电火花。
赫兹终于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简言之他利用的是电容放电,线圈谐振的方法。
地球大气层和地表之间就是一个电容,每一秒钟地球上会产生100次左右的雷电,由此产生的舒曼波在地表传播经过人体,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述的“人法地”。
1891年,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使用两组耦合的共振电路制作出“特斯拉线圈”,也就是现在各种“人工闪电”的原型。
1893年,作为工业级电力应用倡导者之一的尼古拉·特斯拉,在当年芝加哥举行的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上,就利用电磁波耦合谐振原理展示过“隔屋点灯”的“绝技”。
1897年,特斯拉申请了一个名为“电能传输系统”美国专利,用他发明的一种设备可以将电力输送到世界各地,甚至特斯拉还为第一次试验成功申请到了摩根大通的投资,下图是特斯拉申请的专利中图片。
特斯拉的无线电传输能量设想,就是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1900年,量子力学创始人德国科学家普朗克为了完美解释黑体辐射问题,假设能量是一份一份,从而提出了“量子学说”。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在《物理评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提出“隐秩序”理论。
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
不谋而合,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哲学家笛卡尔在其著作《方法论》中写道:“光是一种压力,在媒介里传播”。
1993年,美国巴克斯特博士(Dr. Cleve Backster),为美国陆军设计了一个实验,看看DNA从人体取出后,人的情绪是否还会对其有影响。
当受试者经历情绪"高潮"及"低潮",他的DNA也在同一瞬间呈现出强烈的电流反应。尽管受试者与其提供的样本相距100米远,DNA却表现出仿佛仍处在与身体实质连接的状态中。
同时期的俄罗斯科学传奇人物彼得·卡里耶夫可以在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不需要通过电缆或电线就能传送健康胰脏的光,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当人听到美妙的音乐时,身体会起鸡皮疙瘩的现象,其实就是人体和声波产生耦合共振的结果。
2016年,探测到的引力波让很多人激动不已,可是不久后已经被很多人遗忘。
“引力波”是《道德经》中“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最好诠释。
地面上的引力波探测器LIGO的设计思路是调整臂长为4公里的这个超级“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激光传输距离,使被分光的两束反射光和透射光在探测器那里产生相消干涉,也就是在没有引力波经过的时候,探测器是没有干涉条纹的。
当引力波经过时,两条长臂的距离一条增大,另一条减小,干涉条纹出现,就达到了探测的目的。
引力波直接表明了天体运动(尤其是旋进双星系统)对地球电磁波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道家的太极图会是旋转的双鱼图。
也是为什么古埃及人崇拜天狼星,而且制定了《天狼星历法》,现代已经发现天狼星也是双星系统,而且天狼伴星就是颗白矮星。
《周髀算经》里提出宇宙“盖天说”模型,即宇宙类似一个圆锥形,而太阳的运动轨迹为“七衡六间”,这就是典型的电磁耦合线圈。
如果按照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地球外侧运行着木星,而木星是气态巨行星,是太阳系中雷电最多的星星,同时木星向外辐射的能量,如果把木星的轨道看作电感线圈的话,或许可以解释地球上产生雷电的原因,那就是地球和木星的谐振。
托勒密《谐和论》一书,作为音乐著作,书对开普勒的影响甚大,开普勒曾表明要在他自己的《宇宙谐和论》中将《谐和论》第三卷译出作为附录,并将此卷已佚失的末三章“复原”。
开普勒的天体第一运动定律中提到太阳是各个行星运动椭圆轨迹的一个焦点,但是椭圆有2个焦点,那么各个行星椭圆运动轨迹的另一个焦点在哪里呢?
藏传佛教里的“三脉七轮”中,七轮指的是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梵穴轮。轮脉能量学起源于古印度的脉轮学说,七轮即是七轮脉,简称脉轮。
在古印度传统医学经典《吠陀经》中早有记载,在梵文当中脉轮(Chakra)的意思就是指黑心动的轮子,人体上脉轮并非实质存在的器官,而是指全身气场的能量汇集点。
犹太教的“卡巴拉生命之树”,由十个圆(sephira)与22个径(pass)所组成。
从电磁学的角度而言,七轮就是人体的7个电感,三脉就是人体的三个电流路径,如果人体能调整好自己的脉轮频率,则可以和地球共振、和天共振、和道共振、和自然共振,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