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刷新闻、文章推送,还是短视频,每天我们都在看似进行着“碎片化阅读”。
但这些信息基本被我们遗忘,或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没有真正地产生价值。
因此我们所谓的阅读,其实是阅后即焚。
只有当知识能够辅助我们做决策时,才会成为我们的知识。
本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日常碎片化时间里,通过阅读改变我们的生活。
01 碎片化阅读是什么
先说多数人阅读的第一个误区。
碎片化阅读并不仅仅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漫无目的地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需要带着目的和问题的。
根据《洋葱阅读法》中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其实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吸收,碎片化的输出。
也就是说,除了阅读以外,还需要我们进行吸收和输出。
例如当你在上班路上刷到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将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和用途,吸收运用到你的笔记或生活中。
当知道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后,我们就来聊聊它的适用范围和场景。
02 碎片化阅读的场景
一般来说,只要是短期且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碎片化阅读,例如等车间隙,用餐休息时间,上下班路上等等。
而阅读的范围,如果是书籍的话,建议选择结构清晰的干货类、方法论类的书籍。
因为这些书籍内容较独立和模块化,容易输出笔记和想法,而不用担心阅读连贯性问题。
除了书籍以外,短视频、文章、新闻,甚至是聊天内容,只要是对你有启发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碎片化吸收和输出的资源。
毕竟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而碎片化阅读的步骤,也是以知识关联作为主要目标。
03 碎片化阅读的步骤
1. 提炼:提取对自身有价值的概念
正常来说,我们会在书名、目录、开头结尾,和多次出现的陌生词之间提取概念。
例如《认知觉醒》这本书,就包含了认知以及认知觉醒这两个概念,当我们尝试弄懂这两个概念的意思,也就大概读懂了这本书。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副标题也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副标题关于成功的重新定义,则是我们可以进行提取的概念。
其次,大多数非虚构写作都会遵循金字塔原理,所以在开头和结尾处,往往都会有作者的观点,这里也是我们可以多加留意的地方。
最后一个方法是,寻找反复出现的陌生词。
当一个概念反复出现,说明该概念往往与主题相关,或者是重要词汇,作者才会反复提交。
而陌生词对于我们来说,则证明了它是我们未知的领域,刚好处于我们的舒适区边缘,是最有效提升我们认知的领域。
2. 链接:将内容和自身实际关联起来
例如这个概念或内容,为什么能够触动你,引发了你什么思考,你过去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掌握了这些内容后,你可以如何应用到你实际的生活中来。
3. 融合:链接后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 RIA 便签法。
RIA便签法主要来自于拆书帮的赵周老师,在他的书籍《这样读书就够了》里也有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阅读。
你可以用纸质卡片,或者flomo app等在线工具,制作你的概念卡。
R(Reading):对你有触动的概念或句子
碎片化阅读,就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吸收,碎片化的输出。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文
例如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用我自己的话复述可能是下面这样。
碎片化阅读并非是随意阅读,而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和学习,从而将碎片化时间里阅读收获到的内容,记录到自身概念卡或笔记中。
A1(Appropriation):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碎片化阅读不可取,因为走马观花学不到东西,例如每天上班路上随意刷了几篇微信文章或新闻,然后就没了,过后也不知道自己看了啥,最多就是阅读的当下点个赞。
现在发现了碎片化阅读的真正涵义后,觉得之前的自己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真的是亏了。
A2(Appropriation):接下来的计划和行动
以后在碎片化时间,如上下班路上进行阅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例如本周打算学习跨部门沟通相关的内容。
那我就可以在路上特地去公众号或知乎,专门查看相关的方法,然后把它们记录到自己的笔记里来,等到周末休息的时候再去整理。
如果把他们记录在电子文档的话,格式大概是这样子的。
至此,你就把碎片化时间里,掌握到的知识点,顺利地融入你自身知识体系中了。
如果是阅读书籍的话,一本书大概可以输出 10-20 张这样的卡片。
其实相当于你把全书最精华的内容,通过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
而下次通过几张类似的卡片内容组合,你就可以进一步输出自己的方法论。
例如最简单的,就是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