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 玉兔 打钱 十五的月亮160。
什么,为什么别人家十五的月亮十六元?产品不一样,懂了吗?
你们愿意去买十六元的月亮就去吧,做我们这一行的心里都清楚,内部鱼龙混杂,什么质量的货都有,我只能保证我的顾客给你最高质量的月亮。自古以来都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你去别家只花十六元买到十四的月亮初九的月亮别怪我,还有顾客买到冥王星过来跟我哭诉的。我只能说,信我者来。
---中秋节的回忆,写在前面(之前看过的一个段子,大概内容如上)
时日2018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一,坐标广州,天气大雨转多云,依稀有还算光亮的月亮悬挂夜空。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一曲琵琶仙~中秋唤起多少思念?忆起几多哀愁?又有几人停下脚步,抬头望月,于嘈杂都市之中领会那独属内心的宁静!
中秋,团圆的节日,却总是以思念和分离作为主旋律而被人记于印象之中,仔细想想,人生也大抵如此。欢聚总是短暂的,悲离才是常态,不免令人感叹!
月亮的印象
就我而言,我前十年的中秋是团圆的,后十年的中秋大多分离。一说中秋好像就离不开月亮。我初步对于月亮较为深刻的印象不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是那每晚的翘首仰望和心里默念的“1,2,3......”。那时我大概五六岁,实在不是特别懂得什么是思恋?什么叫想念?家中贫寒,爸爸常年外出打工,留下妈妈和几个孩子零丁在家。我们常常问妈妈,爸爸什么时间回来?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总是“再过几个圆月,爸爸就回家了”,那时间没有手机,妈妈和我们吃过晚饭后,总会朝着空中明月看一会。(农村的夜空是那么的黑,空中的月亮是那么的亮,亮到真正洒下一片银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间的月亮真的能够照亮乡间小道,白天与黑夜只是整体环境明亮度的不同,可惜现在再也没有见过那种感觉的夜晚了。)那月亮对我而言代表着爸爸有力的臂膀,代表着那摸起来粗糙坚硬的双手,当然还代表着儿时的最爱,很少见到的花花绿绿的糖果。那月亮对于妈妈来讲,是一个妻子对于千里之外丈夫的想念、担心和牵挂。对于男人来讲,责任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毫不夸张的来讲,我感觉自己的恋爱观受到父母的影响很大,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责任”,虽然这对于一个从未真正谈过恋爱的人来讲,更像是纸上谈兵的一种空语,但是它真的会一直在我心底坚守的一个原则,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小的时候,不知道圆月代表着一个月,于是过几天就会问,为什么过了那么多的圆月(数数已将超出了自己能够记得的最大数字的时候),爸爸还是没回来,现在想想也是非常的有意思了。
时间飞逝,家中最小的我也开始上小学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几个孩子的生活和学费就成了家中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不得已的情况下,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也不得以外出打工来支撑整个家庭。至此,每晚看月亮的人就由一个母亲几个孩子变成了几个孩子翘首期盼,看月亮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久。我现在对那时的时光依然记忆深刻,几个孩子躺在楼顶,看着月亮,数着星星,为偶尔划过的流星许下同一个愿望“希望爸妈能早点回家”,还是孩子的姐姐带着我,每晚都在“嫦娥奔月”“白雪公主“玉兔捣药”的故事中入眠。
中秋食物篇
月饼
中秋节,也称月饼节,因此月饼必定是无法忽略的一种特定美食,甚至于说已经脱离了美食的范畴,而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在不断地传承,或者通俗的来讲是一种“仪式感”的代表。既然是一种仪式加上现在社会的一种“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因此月饼的选材、包装、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发现大多数的人对于月饼的喜爱程度在逐渐的下降,而月饼的销量却在逐年的上升。据2018年电商数据统计,今年月饼销量比去年同比增长200%多,然而大家对于吃月饼的喜爱却在逐年下降。大多数的月饼被公司、企业、亲朋好友所购买。所以现在的趋势是你买的月饼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会被你消耗,月饼作为一种节日的“仪式感”表现的实物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交换和转移。
我对于月饼最大的回忆还是小时候的纯手工月饼,里面会有葵花籽、面皮、一条条像是胡萝卜丝质感的不知道什么材料的红丝、为数不多但是够大块的冰糖、当然还有最原始最能引起话题的花生粒;面皮实在是太酥软以至于每次拿到的月饼都几乎是半裸的状态。吃月饼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吃到里面的冰糖了,常常是把整个月饼的最外边一圈先吃掉,露出冰糖的一角,数出具体的个数,几个小孩子之间相互比较,看谁运气最好。最后结果常常是谁也不服谁,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月饼内部会有更多的冰糖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月饼子在这之后就会被肢解,碎掉的月饼渣引来一群小鸡围在孩子的四周。最终,冰糖被全数找出,小孩们小心翼翼的把他们收集起来,放进口袋,或者攥在手里,在一整天的时间里,不时拿出一颗塞进嘴里,细细融化,或者大声咀嚼。
芋头闷鸡
不知道是不是地方特色风俗还是家庭习惯,从我记事开始,每年的中秋节,家人都会做一道芋头闷鸡,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芋头,香甜糯糯,令人回味无穷。养了大半年的土鸡正是肥美的时候,非是雄壮的公鸡最好,肉质紧实,肥而不腻,令人停不下的感觉。较大的加鸡块在与之相匹配的农家土锅中倒也显得娇小可爱之感,咬一口,满满的胶质感。对于我而言,我最喜欢在此道菜放凉的时候用手拿着吃,特别是鸡脚和鸡脖子。黑色粗壮的鸡脚完全没有无肉干涩的老母鸡的鸡脚的感觉,而是有一种饱满和甜糯感,鲜嫩而不失嚼劲,鸡脖子完全就是当做零食来吃的,肉不是重点,回味无穷的滋味才是本质。一般来讲,这么大的鸡常常不可能一下子吃完的,因此常常会剩下来一部分,而剩下来的这部分泡在菜汤里,浸透了滋味,越吃越有味道。
未熟的萝卜肉片
为什么会记得这样的一道中秋菜品?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萝卜和肉片的确没有熟;二是这是我童年人数最少的的一个中秋节;三是因为这是第一年妈妈外出打工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