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原文解读: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原文解读: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个人感悟:

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

虽然这些行为都为人之常情,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位心地善良的学者。

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无需掩饰。

这种同情心虽然看似简单、平常,但它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正是有了同情心,才能将心比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进而在相互之间产生爱与互助。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仁道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推行。

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情感,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适度表达。而礼仪,就是对情感表达所作出的合理性规范行为。

遵照礼仪要求,表达情感,就是一种接近中和的仁道。

另外,“歌''是快乐的体现,而孔子“日哭不歌”,则表明了他的悲哀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表现。

倘若有人刚才还在悲哀之中,但在转眼之间就欢天喜地,我们不敢断定这种人有没有恻隐之心,但是我们却能肯定他的悲哀是不真诚的。

其实,“哭则不歌"和“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样,都是人们内心最自然的人情表露。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由喜转悲是比较容易的,但若由悲转喜,恐怕稍有恻隐之亡、的人都很难如此迅速地转换角色。

恻隐之心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与完善。

也只有通过这种情怀,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虽然,现在有些社会上会有一种“千万别做好人”的说法,做善事却反被人讹诈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是不是有恻隐之心的人就是傻子?

换句话说,如果说话的人,万一你的家人不幸跌倒,旁观的路人却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态呢?

个人以为还是需要社会去逐步完善和建立道德法制的体系,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源头是什么?

中国上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代人要如何继承?这些或许才是我们面对日益发展的未来需要考虑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恻隐之心,是指看到别人的不幸,而在自己内心产生的同情心。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超越一切的心思。细细思考下来,这是一种先...
    静明茶话阅读 6,454评论 0 0
  • “人性本善,很少有人会去故意伤害别人,只不过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做认为自己对的事的时候,如果伤害了别...
    lwy呃呃呃阅读 4,943评论 1 1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10,717评论 1 16
  • 在云海上,渺小的我们身处船舱,孤独航行; 像是数百年前的探险家在大洋间的旅程, 我们曾经跨越大海,我们如今直抵星尘...
    RxCfromearth27阅读 2,615评论 0 0
  • 原文6 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渐(1)。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
    君远近阅读 3,03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