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原文解读: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原文解读: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个人感悟:
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
虽然这些行为都为人之常情,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位心地善良的学者。
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无需掩饰。
这种同情心虽然看似简单、平常,但它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正是有了同情心,才能将心比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进而在相互之间产生爱与互助。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仁道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推行。
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情感,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适度表达。而礼仪,就是对情感表达所作出的合理性规范行为。
遵照礼仪要求,表达情感,就是一种接近中和的仁道。
另外,“歌''是快乐的体现,而孔子“日哭不歌”,则表明了他的悲哀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表现。
倘若有人刚才还在悲哀之中,但在转眼之间就欢天喜地,我们不敢断定这种人有没有恻隐之心,但是我们却能肯定他的悲哀是不真诚的。
其实,“哭则不歌"和“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样,都是人们内心最自然的人情表露。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由喜转悲是比较容易的,但若由悲转喜,恐怕稍有恻隐之亡、的人都很难如此迅速地转换角色。
恻隐之心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与完善。
也只有通过这种情怀,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虽然,现在有些社会上会有一种“千万别做好人”的说法,做善事却反被人讹诈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是不是有恻隐之心的人就是傻子?
换句话说,如果说话的人,万一你的家人不幸跌倒,旁观的路人却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态呢?
个人以为还是需要社会去逐步完善和建立道德法制的体系,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源头是什么?
中国上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代人要如何继承?这些或许才是我们面对日益发展的未来需要考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