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标题为《把碗留给母亲洗》的文章,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文章不长,大致讲述了几位实习生到教授家聚餐,完后桌上杯盘狼藉,学生们抢着要洗碗。教授满脸笑容地阻止学生们,说是有人会洗。
他自己把碗放进水池,冲了遍清水,然后轻轻地走到八十高龄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喽!”原本在一旁萎靡不振的老太太,一听到这话,马上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大约半个钟头左右后,老太太终于把碗洗完了。
此时教授高兴地对老太太说:“您辛苦了,歇歇吧!” 他拿了块毛巾,给母亲擦手,并把她搀扶回房。最后又重返厨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文章的最后是教授对着满脸诧异的学生们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今年元宵后婆婆到我们家小住一段日子里发生的一件事情,本来觉得自己心里挺委屈的,但是现在想想其实错的是自己。
婆媳关系是一直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敏感话题,但我一直自信地认为自己和婆婆的关系处得很好。因为不管在谁面前,她总是会说五个儿媳妇就属和我说得上话。
即便如此,觉得万事还是小心为妙。所以在她过来之前,老公就嘱咐我,万一婆婆要到市场去买菜什么的,千万别去阻拦她,尽量让她的日子过得自然些,也让她觉得自己有事可做,让她感觉自己到我们家来也不是白吃白喝的。
考虑到老人家饮食方面的特殊性,我满口答应,她买什么想怎么煮,我都尽量去满足并配合她。要是我自己想吃点什么也会去市场找找,算是添点菜色。所以在饮食方面不曾有过什么冲突,也许是因为老人家觉得自己的菜色设计得特别好吧,在我眼里她每天都把吃饭看成一种极大的乐趣。
还记得那阶段几乎每天都下雨,天气总是超乎寻常的寒冷。所以每次吃完饭后,婆婆提出要洗碗时,总是被我拒绝。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心疼她,怕她累着冻着;另一方面是觉得她只是小住一段,算是家里的客人,不好意思让她洗刷。
平时偶尔回婆家聚餐时,我们都不会去计较谁洗碗。一般情况下,我会主动去刷洗,如果婆婆要我放着让她自己刷,我也会很自然地放下碗筷,一边喝茶去。
我一直以为对于婆婆的这种心疼和客气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孝顺和贤惠的表现。没想到,有一天看见老公吼了婆婆一声,叫她别没事找事,胡思乱想一通。
当我追问事情的缘由时,老公只是对我说:“别理她!”直到婆婆离开后,老公才告诉我,原来婆婆是向他告状了,说我怕她碗筷刷得不干净,始终不让她洗碗,而且说这种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很是恶劣。
记得婆婆要离开的那天晚上对我说:“我要回去了,这些天被你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现在要离开心里还真有点酸酸的。给你添麻烦了!”当时听到婆婆这么见外而诚恳的话语时,内心一下子变得酸楚而沉重。
可是当她走后,闲谈之中老公告诉我她告状的事情时,我心里变得更加酸楚更加沉重。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怕她冷着,怕她累着,舍不得她洗碗。没想到她居然……感觉要做一个好人真的好难,要做一位让人理解好儿媳更难。
常常觉得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读完《把碗留给母亲洗》 这篇文章后,感觉那颗纠结已久的心,在一瞬间所有的经路都被打通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且是一种被别人认可和需要的价值。 太多的时候,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一个好人,去无怨无悔地付出,并且一直认为对方会因此而被我们感动着。可是我们时常忘了询问对方需要什么。以至于我们的付出有时只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于是,我不会再去苦叹好人难当,也不会去抱怨婆婆的多疑。也许那个犯错误的人只是我自己。教授说得没错,我们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应该给对方一个机会,让他们好好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