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每次和他说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爱闹情绪,完全不听你的话”,“怎么和孩子沟通起来就这么难”……然而,真的是我们的孩子不听话吗?不愿意讲道理吗?
孩子毕竟是孩子,思考与说话的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成熟。他们的话简短、含糊,特别是当情绪高涨时,语言会变得更少、表达也会更不精准。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家长误解,觉得孩子不领情,责怪孩子太不礼貌或不替人着想。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很委屈,长久下去势必会影响亲子关系。所以说,在强调自己立场之前,听懂孩子的话很重要。
孩子的“话中话”,你听懂了吗?
下面是孩子常说的话,它们的共同点是:简短,意思表达含糊,需要家长耐心推敲:
1.不要:我不确定你想要什么,又不好意思问
2.我不想要:我知道你要什么,但觉得好难,怕做不到。
3.我不要做这个:做这件事我会担心或害怕。
4.我累了/饿了/想做其他事,所以真的不想做这个。
5.这好无聊:这很难,我不知道做不做得来。/ 我不知道这要干嘛。/ 这一点也不酷,朋友可能会看不起我。/ 我不喜欢。
6.不公平:我不喜欢。/ 应该是我的东西却在别人手中。/ 你答应我,却说话不算话。
7.你好小器:因为你阻止我做想做的事,让我觉得很挫折。/ 我觉得你赢了而我输了。
8.我讨厌你:我气到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了。/ 我觉得好丢脸。
9.我不爱你了,你不是我妈妈:我感到好挫折、困惑又不快乐,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了。/ 我需要你不论我做了什么都能原谅我。
受限于语言能力,孩子的拒绝方式看起来简单粗暴,然而家长却很容易把孩子的反应当作是他们被宠坏的证明,然后跟他们吵个没完。最后,哪怕小事一桩,也很可能会发展成场面失控。
如何让孩子说出“不”的理由?
任何欲望的产生都不会是无中生有的。所以,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说“不”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如何引导孩子说出“不”的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对父子的对话:
爸爸:儿子,该起床了!
儿子:我不想去上学!
爸爸:你是在担心今天的考试吗?还是说,你只是觉得很累,想留在床上?
儿子:我讨厌上学!
爸爸:这样啊,你现在讨厌上学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欢上学,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太辛苦……
儿子:小李说,我没接到球,所以是笨蛋。
爸爸:看来昨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吧?
儿子:我讨厌他!
爸爸:嗯,听起来很严重。你觉得可以怎么处理呢?
儿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
爸爸:嗯嗯,这想法不错。
面对儿子不合理的要求,这位父亲不是生硬地拒绝,而是采用聆听的方式,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早上大家都赶着时间出门,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从床上拽起来,同样要耗费大量时间,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龄再大一点,这种强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控制是一种幻觉
现在的家长们较之过去越来越开明,孩子不听话一般倾向于讲道理,而不是拿起棍子就打。然而,讲道理也会带来问题,很多家长只顾讲道理,不懂得倾听孩子的诉求,结果苦口婆心到头来只是感动了自己,孩子一句话也没听进入。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立场与诉求,他不听,太正常不过的事。你所谓的“为你好”只是满足了你自私的控制欲,你的失落更多的是因为场面的失控与无力感。如果你到现在还以为,只要我们好好解释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会了解我们的立场,会乖乖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那只不过是你自以为是的幻觉。所以,对待孩子也得跟对待大人一样,必须先让他们“愿意”,他们才会乖乖按照你的要求行事。必须给他动机,他才会去做。否则,我们解释地越多,他越会觉得我们是想要掌控他,就越想反抗。
当孩子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尽力克制情绪上的不满。此刻,最有效的做法,是透过孩子的话找到孩子背后真正的需求,然后把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相连接起来,或者说以另一种方式加以满足。例如,孩子要求买某个品牌的运动衣,但价格超出了你的预算,因此你们可能会为是否购买这件衣服争执。表面上看,矛盾的焦点是运动衣,但很可能孩子在意的并不是衣服本身,而是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将注意力放到其他同样可以满足他情感需求的事物上。
最后,青榄君还想提醒家长,孩子年龄小,所以就可以用这种方式说话吗?当然不是,这世上,没有人会提醒你家孩子不懂礼貌。在孩子成人前,我们得教导孩子以尊重人的成熟态度说话,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只是为了我们,更为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