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上大学之后第二次小漳州走心之旅。
冬日,暖阳,带着几分慵懒,我和老友开始用车轮丈量这座小城。高中放学时每天必经的胜利东老街,竟成为旅途的第一站。穿行在拥挤的老街上,小心地转动着车把,原先熟悉万分的街道在老友的感叹中再一次进入我的视线。沥青铺就的路面,正午冬阳下的牌坊,盘空交织的老电线,低矮斑驳的古民居,依街而开的店铺,夹杂着说笑的砍价声……一些之前不曾留意的细节开始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民风淳朴,准确但又少了几分意思。陈晓卿在《至味在人间》中提到了美食的“镬气”,而古街上洋溢的则分明是热络的“人气儿”。
循着元光北和漳华路一路骑行,重温了儿时玩乐的火车站广场和新建的基督教堂。大通北浓密的绿荫不再,但细小的枝叶却也让狭窄的道路显得明亮开阔,别有一番风味。难免还是触景生情,忆起了高中午休后踩着单车,在坑洼的水泥路上感受着车身的颠簸,那份无忧无虑咀嚼了几次都是回味无穷。
老街的牛肉面蛮有味道,席间水头牛肉店的故事让我回想起了TVB剧集中的情节。酒足饭饱后,偶遇同学,在古城新建的长廊中谈天说地,从方言聊到建筑,在乡音的交流中感叹着粤港澳人对于粤语的执著,从长廊的结构聊到了古城改造和世界建筑史……一行人如养老般在这儿赖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启程,相约南山寺。
一踏进寺庙,不知怎的,顿生亲近之感。典型的寺庙构造,虽没有南普陀规模之大,香客之众,却在静谧和香烟缭绕中塑造了几分典雅和庄重。雕琢精致的木雕壁画,宝相庄严的佛陀菩萨,在穿廊走巷中聆听着梵歌,聊起了不知怎么就聊起的榫卯结构和电视剧中义军在庙中反清复明的情节。偶然的一瞥,我们在祈福的瓦当上发现了一抹童真(一个孩子在瓦片上画了花草和一个有趣的100分)。
一路深入市郊, 没有成行的烈士陵园之旅,却也唤起了小学集体参观时的记忆和与厦门烈士陵园的对比。漳州市动物园谈不上热闹,也并非冷清,过年的气息还是洋溢在园中的角角落落。园中的动物与幼时的记忆几无二致,但动物们或木然或欲破笼而出还是激起了我们的思考与慨叹。
最后一站,九龙公园,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九龙戏珠熟悉的“漳州眼”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不过路口的一个小细节十分打动我:原先漳州的地标性建筑“四仙女”回了娘家,可谓是政府的‘’人文工程‘’,老漳州人的回忆落叶归根。
半天的骑行,在细节中重新发现了家乡这座小城,欣然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