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天自由恋爱不同,早年间婚姻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因此,第一步是提亲。男方委托媒人或本家到女方家求亲。如果男女双方家庭不熟悉,提亲后双方都要打听打听,相看相看。如果双方品貌家世相当,就互换“八字帖儿”,找命相先生给看看“八字儿”是否相合。这就是所谓的“合婚”。
王家和赵家经过了提亲、相看、合婚,两家人都感觉比较满意。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羊鼠一旦休,兔龙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白马怕青牛,蛇虎如刀错,猪猴不到头。”这些曾经被看作金科玉律的歌诀,今天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当年它却能决定一对新人能否结缘。
合婚之后,进入婚姻的第二个环节,下定、过礼、过嫁妆。王家是男方,要请一位有夫有子的“全和人”携带金银首饰前往女方家“下定”。下定之后还要过礼,也就是俗称的“放大定”。“放大定”当天,男方要把迎娶新娘的日期告诉女方,并将新娘婚礼时穿戴的衣服首饰也一并送交女方。“放大定”的礼单,更加丰富。鹅酒、鲜鱼、糕点……这些都是“放大定”的必备礼品。办喜事前一两天,女方则会把嫁妆抬到男方家。女方的嫁妆大到家具,小到茶具,包罗万象。嫁妆越多,女儿在婆家的地位自然就越高。过嫁妆后几天,就是婚礼的正日子了。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褉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这首童谣形象地描绘了迎娶新娘的热闹景象。结婚那天,新娘乘的轿子,是红缎绣牡丹彩凤的八人抬花轿。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不乘轿,而是坐骡车。队伍最前面,则由一对铜锣开道。随新郎接亲的还有大媒、伴郎、赞礼等人。上轿之前,新娘子由迎亲的女宾用红线把前额、鬓角的细发去掉,名之为“开脸”,然后才能蒙上盖头,送入轿中。新娘到男方家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在新娘脚下虚晃三下,表示驱除邪妖。然后新娘跨过火盆,才能进门。随后,一对新人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拜过堂之后,一对新人被送入洞房,并肩坐在床上。这时,新郎大寿才挑下了新娘春莲头上的盖头。此时,仪式还不算完。二位新人还要尝饺子、面条,寓意为“子孙饽饽”、“长寿面”,而后再由伴郎伴娘端上交杯酒。交杯酒喝完后,再换上两碗冰糖莲子。直到此时,一场传统的婚礼才告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