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香港和欧洲的人,都会感叹他们对于老旧建筑物的保护和修葺。尤其这次去参观了香港历史博物馆,他们对于各个年代的建筑物的修葺,可以用精益求精来形容,可以根据残留的瓦片用电脑还原,然后根据原材质的组成部分重新制作新版的原材料;再重新请画家重新描图填充色彩,再用现代高科技防腐防潮。
走在香港街头,到处都能看到各个年代的庙宇,他们不像国内的破旧不堪,残破,而是整齐的现代的光鲜靓丽的;可以看到楼梯街那些有年代感的扶手,一尘不染,浮想起:这里到底牵手了多少对情侣;宾馆里笼子般大小的电梯上上下下,运送过多少年代的人,还比我们新建的电梯还稳定。没去过欧洲也会经常在杂志上流连于他们对于千年教堂,乡村别墅的精致。这些带来的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糅合与视觉冲击。
无论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干净”都是比“新”,更可以衡量发展水平的标准。我住的区是个大农村,以前的近郊都已经大开发高楼耸立,我住的那个小镇集中了原始的居民改造起来成本太高,政府就放弃了,但是最近巷弄间的小路休憩了一番,重新铺上鹅卵石,树了路牌,并且有养护员工。午后的阳光下,走在这样干净的巷子里,遇上三两老人围坐着下棋,恍如隔世。在别人欢欣鼓舞于大开发带来的便捷,我更庆幸于能住在安静干净的小镇。
在这个大消费的年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和焦虑,总是急于想过上标配的人生,越来越有钱,可以一掷千金,可以把世界买下来。却没想到钱在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意识,让我们以为钱可以拯救世界,拯救一切。
有年轻的父母指着在摔IPAD的小朋友,给朋友说:“两年里,这是第三个IPAD了。”说这话的时候,没有觉得心疼的懊恼,反而满脸都是我买的起的炫耀。
我们拼命去消费,无论是最便宜,最昂贵,性价比最高,还是最稀有,所有的消费,都不只不过是在消费自己。其实对于人生来说,爱惜真的不是为了省什么,而是为了爱惜自己。
我家先生,对于车子,手机,桌子,碗碟,衣服的爱惜远远超过他对于脸蛋的爱护:就算不开车,每天巡视一遍爱车的情况;我的手机已经换了三次,可是他依然如新,运转正常;做月子时,有时端了热汤放在书桌,再着急他也会放上隔热垫;外套衬衫定期暴晒防霉然后整理;穿到工地再脏的鞋子 回家已经会把它刷干净阴干。
我和大部分人想的一样,旧了脏了就换新的,却没想过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与其说是为了美好生活,其实就是在消费自己。夫妻俩有了争吵了,不是心平气和互相退让地解决问题,而是简单粗暴的互相抱怨,然后闷头生闷气,恨不得人生的快进条能拉到舒服地带或者祈求上天给自己换个新的老公。就像我们买了手机,带上“套”就觉得一劳永逸,它永远不会变旧变脏。可是往往是主板都坏了,外壳还是崭新,这样的方便与便捷似乎无可外乎,但是恰恰说明我们懒得保养,不想为了干净付出日复一日的用心,也不想为了一段感情付出经营的心。
看过一段话
“与物件的价值比起来,你对于物件的态度,才能体现出你的阶级。”
钱不能让你改变自己的阶级,但是保养可以。因为爱惜和保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执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