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身上总有一种迷一样的气质,
让人捉摸不透。
我,自认为曾经也是一枚文艺青年。写诗,写小说,摄影,画画,当一个理想主义者。没事儿就摆出一副思考状的样子,不是吾故意为之,而是由内而发……于是别人就叫你——文艺青年,于是就沾沾自喜了。
毕业后忙成狗,不过“文艺青年”的标签还在,空了看看文学书,拍照不忘凹造型,画画为了发朋友圈,最重要的是外表够酷看着够文艺。我和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成了装逼扯范儿的代名词。文艺青年就是一出荒诞的行为表演艺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艺术,并坚持热爱它,并坚持热爱它的时候,不让发展成一场为了表演的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我生了娃之后,游走在诗与远方的心灵一下子被拉回到现实。我这毛病居然神一样的好了。会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炒菜,会邋里邋遢推孩子出门神逛,会大量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小儿医术,故事书,国学。逻辑变得门儿清,我老公从此辩不过我了。遇到讨论话题,动不动就上升到人性,社会,家庭,责任感。我突然发现我有了烟火气。呵呵。我很幸运,我的“伪文艺青年”被一个孩子治愈了。但有好多人,没这么幸运。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我有个朋友,也是大家公认的文艺青年。他一直以被称作“文艺青年”为荣。年轻的时候无法适应公司制度,人际关系不好,频繁跳槽。永远瞧不起庸俗的事,因为有点才华高傲,遭到同事挤兑。在我们稳定工作了两三年,他仍然没有安定下来,辗转于五六个大城市之间,没有工作的时间占一半。如今毕业已经9年,他仍然踯躅不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刚好契合了网络版对于文艺青年的释义:
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
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
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加痴呆。
还有一个朋友,同样也是文艺青年,比上一个例子更加不幸的是——他结婚了,并且还有了小孩。很不幸,他没有像我一样被小孩治愈(可能因为他是个男的),经常因为钱和老婆吵架,没有了时间坚持理想,让他怎么活下去?同时又要挣钱,然而他的那些爱好无法支撑他赚到钱。忧郁而自卑,自卑而愤怒,后来居然离婚了。他的生活仍然没有征服理想,他变得更穷、固执、痴呆。额……
文艺,从来不是当今社会才出现的辞藻。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文艺青年”有着极大的误区。
要说文艺青年的鼻祖,应该是孔子。凡符合文艺青年的标配,他不但具备,而且基本每一项都是“骨灰级”玩家。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孔子对语言有洁癖,他教导儿子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还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编,没有他,中国的诗歌写作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孔子还是狂热的音乐发烧友,孔子的音乐老师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手,他曾经访乐苌弘、学琴师襄。他还是享誉圈内的艺术顾问,鲁国的首席舞蹈评论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是一代圣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个接地气的文艺青年。
乾隆皇帝也是实打实的文艺青年,他每次南巡,堪称现代版的“旅游攻略”,做过四万多首诗,还喜欢画画,经常把自己Cosplay(角色扮演)成菩萨、文人、采药师等模样。除了虚拟角色扮演外,他在生活中也扮演着诗人、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园林设计主导者、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角色……。他还分外重视国家的文化事业。乾隆简直就是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同时他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
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朋友,曾困在格子间里的文艺爱好者,喜欢诗词歌赋,热爱迷恋用金属制作器具。于是,他白天勤奋工作,夜里和周末则用来研究相关典籍和资料,几年来做了大量笔记。不久前,他辞了职出了书,还开了间小店,卖自己手工铜器。他是下苦功钻研过的,所以她的生意,没有流于表面的俗气。
不是非要让你把你的文艺转化成现金,但如果你的学识、研究、审美、修养,能正面发挥、成为你本人独特的技能,又何乐不为呢?
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懒惰和无能,
只知道一个躲在自己套子里。
真正的文艺青年,是成长和担当,
不是叛逆期无限延长的中二病。
正如亦舒所说 “有艺术家的脾气,没有艺术家的本事。”
当今社会,一提起文艺,
就成了矫情的代名词。
艺术的本质,文艺的本质源于生活,
脱离了生活之源的文艺才显得矫情,
文艺成了遮羞布,终究图穷匕见。
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看月亮,
还要脚踏实地,拿着六便士。
用一句孔子的话概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艺青年的生活方式与现实不应当是相悖的。
真正文艺的人生,不应当单单是喜爱艺术、旅行等生活方式,这只是表象,只是比较符合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普遍认知。真正文艺的人生,是应当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懂得欣赏人生的美和缺憾。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波折,都波澜不惊,努力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文艺青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