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龙不抬头
我抬头
小时候,二月二这天,睡意朦胧中,父母就教我们跟着他们说这句话。
这天早上除了要背这几句话还要吃几种食物。其中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麻花。面里和着花椒叶的咸麻花。脆脆的,油香油香的。这天早上的吃麻花不叫吃麻花,叫“咬蝎子”尾巴。这“蝎子尾巴”咬在嘴里,越嚼越香。吃完了还想吃。可惜每个人只发一小股,一把麻花一家人分着吃。吃完了还想吃,给大人要,回答没了。所以从此得了经验,不论吃什么东西,要少。少了吃着香。还有还有,就是吃东西要人多,抢着吃,才香。
二月二,除了“咬蝎子尾巴”,通常还吃一种食物就是“炒豆子”。炒豆子分好几种,有一种是黄豆,用盐水泡了,晾干,在沙子里炒过。另外一种是“炒棋子”,是用面做的。为什么叫“炒棋子”可能是因为小如棋子。可以在白面里加盐和花椒叶,用刀剁成小指的指甲盖大小的面块,放太阳下晒干了炒着吃。我最爱吃的却是用软黍子面做的“炒棋子”。因为面里加了糖,吃起来是甜的。
妈妈还会炒“糖眼镜”,就是用眼睛模子在面上刻出来的,形状像眼镜的面片子,晒干了,在黄沙里炒的。妈妈炒好了,用线穿成一串,十个一串。为什么要穿成一串?目的是为了方便我们姊妹几个分。上学的时候,一人发一串。“糖眼镜”既是吃的也是玩的。我们欢呼雀跃地一手捂着装满“炒豆子”的口袋,一手拎着一串“糖眼镜”去巷子口显摆,和小伙伴交换着品尝。看谁家的好吃。
因为“僧多粥少”,妈妈每年给我们几个小孩分豆子,都会尽量秉承公平的原则。各色豆子一人一把。有时候我嫌妈妈分的慢,就等不及,自己下手抓。小孩馋,总想多抓点,哪知道自己手小,一下抓不了几个。看吃了亏,又乖乖放回去,等妈妈给我们分。过去小孩子没有零食可吃。这二月二的“炒豆子”就成了记忆中的“好吃的”。也是妈妈哄孩子的“法宝”。谁听话,妈妈就多给谁发一把“炒豆子”,作为奖励。剩下的妈妈总要藏到一口大翁里。小孩个头矮,伸手够不着。可有时候我们也会背着妈妈偷着摸着吃。办法是站在小凳子上,弯腰去翁里捞。不光是胳膊,连一颗小脑袋也伸到翁里了。
后来的人图省事,二月二早已不炒豆子了。直接去买,或者去爆米花。爆米花这件事特别有意思。过去爆米花的都是河南人。河南人来了村里,架起锅子,不等安顿下来周围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小孩喊了大人,拿一块黑炭,半盆玉米,一个大包袱皮,让河南人给爆米花。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腾起一阵热气。爆米花香甜的味道在四周弥漫开来。一旁等待的小孩子一拥而上,一阵哄抢。也不管是谁家的,只顾抓了往嘴里塞。爆玉米花的人家也不会责怪这些孩子,反而抓了塞给熟识的孩子们。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炒豆子”?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二月二吃豆豆”的习俗据民间传说是从唐朝开始的。这一天是春耕的开始,皇帝会到田地里扶犁,皇后会去田地为其送饭,是为百姓做表率。而民间炒苞谷豆有占卜的寓意在其中,苞谷豆开花的大小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乡下,二月二前后,农妇们喜欢到田间地头去挖野菜。挑白蒿苗,或者挖花花菜,蒲公英,野菜绿色养生,顺便也踏青游玩。
白居易有诗《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古人也在这天骑马出行,鲜衣怒马,踏青游玩。
古人还把这个节日命名为踏青节、挑菜节、花朝节,用种种活动来迎接春天。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二月二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莫要辜负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