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19
观剧前,《婆婆的镯子》由名字而联想,主要集中点自然是婆婆,还有她的镯子,也感觉得到镯子的价值不菲,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随着剧情的推进,不论婆婆还是镯子,都渐渐退居其次。对于婆婆,她的错和偏见都显而易见,暂且不论。对于女主刘茵,相信很多人都有话要说,她才是戏剧冲突的中心。
四集以后的内容不在此次讨论范围。所有人物的变与不变,剧情走向都不够真诚,而真诚是通向所有的,感动、愤恨、泪水的,唯一的路。
并不欣赏刘茵的行事风格,但也只能说明大家类型不同,观念不同,直接拿话攻击便也不够中正。
带着好奇心,去她的过去看看,其实,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人的思想行为有其背后外人所不能理解的深层原因。先天个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都在润物无声地塑造着一个人,这种塑造无知无觉又无法抗拒。你我他都是这样长大,刘茵也是。成年后,带着已经成型的自己面对种种,处事方式却如出一辙。
刘茵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她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定,无论别人做什么其真正目的都是想侵犯自己的权益,所以她做不到坦诚相待,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丈夫,自己声称爱他。
处事方式上,无论她要什么,不要什么,从不直接表达,舞权弄计、迂回蜿蜒,像是与生俱来的技能一样用得自然而然,毫不生厌。人际间的累,便始于此。
问题在于,如果以上统统都是她的无意识,作为观众也愿意奉献同情和眼泪,但她不是。雨天,穿着拖鞋离家出走,石头来找她,她哭诉,“我承认,我有的时候可能是过于敏感了,但是我要保护自己,我怎么长大的,你又不是不知道”——她是清楚的,所以,她一直都有得选,事情并非必然演变成今天这个复杂样子。
看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舍得用脑,生性热情,喜欢经营人际,你的人生便不会差;如果你喜静,生性敏感,不好与人交往,那就专注于舍得用脑。
如刘茵一样,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无法左右的客观,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发现客观之外仍留有空间,只看你怎么选。
想要过好这一生,不要轻易模仿谁,先想好自己是谁,是否情愿而真心做出改变,而后坚定走下去。要记得,事情本可以简简单单,你永远有得选。心清明了,清风自然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