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区某超市,伊利金典纯牛奶每箱12盒、每盒250毫升,价格69元,相当于每升23元;荷兰荷高(Globemilk)全脂纯牛奶,每盒1升只售22.8元,比伊利金典纯牛奶还便宜。
这是《人民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按理,进口牛奶经历的环节更多,价格应当更高,为什么反而比国产牛奶价格更便宜呢?除了生产环节的成本不一样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显然,流通成本过高,是导致国产商品价格偏高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按照记者调查的结果,从物流过程看,我国物流保管费用是发达国家的2倍,管理费用是其3至4倍;从流通组织看,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现象普遍,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加价5%至10%
物流成本高,是一个老话题,不知多少年前,就曾为这个问题有过广泛争论。结果是,多数费用都是刚性的,是不能取消也是不能减的,最典型的就是高速公路收费,一句需要还贷就让多数高速公路能够一直维持收费状态,且超过了收费期限也在继续收费。自然,要想将物流成本降下来,就比登天还难了。所谓产地价贱、销地价贵,产地倾倒、销地买不到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物流成本过高是因为刚性收费太多的话,其他流通环节的收费,则主要表现为秩序混乱,漏洞太多,各个环节都象是一个山头,都呈现出“要想山前过,留下买路钱”。如商场、宾馆等的进场费、宣传费、设备设施配备费等,都让生产和经销企业苦不堪言。否则,商品就上不了商场、宾馆的架。前些年,关于饭店不能自带洒水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广泛争议,那么,产品进商场等需要进场费、宣传费,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该不该管呢?
必须承认,近年来,在涉及政策、制度方面的收费,确实是越来越规范了,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了。但是,涉及市场秩序的收费,却越来越不规范了。也就是说,在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如何消除不规范行为的收费等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因此,也就使得流通领域呈现此消彼涨、综合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知名品牌,进入商场、宾馆等,不仅不需要支付进场费、宣传费、设备设施费,还要向商场等收取品牌入驻费。很显然,是因为品牌过硬、影响过强的原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商品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除了在成本上做文章之外,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两年来,面对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电商,认为是电商冲击了实体经济。然而,从流通成本过高的现实来看,电商冲击显然只是次要方面。因为,电商与实体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而电商销售的产品所以价格比较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商更多的是通过快递公司等满足运输需要,中间环节少,且不需要支付诸如商场进场费、宣传费、设备设施配备等方面的费用,自然就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了。这也意味着,就算没有电商,按照目前流通成本的情况,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也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的。毕竟,劳动力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了,生产成本也没有优势,如果流通成本再远高于国外产品,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所以,如何解决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必须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外能够把流通成本降下来,能够让企业更具竞争力,为什么我国就无法让流通成本降下来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呢?象高速公路收费,真的政府要把负担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吗?象商场收取进场费、宣传费等方面的问题,真的无法通过市场监管解决吗?答案应当不难找到,关键在是否愿意提供标准答案。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