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一个身患重疾的老人;
李敖,一位行将就木的文人;
李敖,一名即将倒下的斗士;
无论怎样给李敖贴标签,都逃不过英雄迟暮,斯人垂垂老矣的事实。而衰老与死亡,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无奈和绝望。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也是那么的“李敖”。
“我这一生当中,骂过很多人,伤过很多人;仇敌无数,朋友不多。医生告诉我:你最多还能活三年,有什么想做、想干的,抓紧……我就想,在这最后的时间里,除了把《李敖大全集》加编41-85本的目标之外,就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你们可以理解成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次会面,《再见李敖》及此之后,再无相见。
李敖说:“对于来宾,不管你们身在哪里,我都会给你们手写一封邀请信。邀请你来台北,来我书房,我们可以一起吃一顿饭,合一张影,我会带你去看可爱的猫,我会全程记录我们最后一面的相会,一方面是留作你我纪念,另一方面也满足我的一点私心,告别大陆媒体近十年了,我想通过这些影片认识不一样的我,见证我人生的谢幕。”
正如他自己所言,李敖的一生可说是用笔战斗的一生,骂人是家常便饭。因言获罪、身陷囹圄貌似也有两次。当然,回击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常常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活着的时候口水横飞,唾沫漫天,身后呢?李敖用这样的方式安排人生最后的时间,实在是妙得很!不论敌友,请你来台北喝茶、吃饭、合影,相逢一笑泯恩仇嘛。有多大的仇怨,是“死亡”都化不开的呢?
若是应邀前来的,朋友就是更好的朋友,真格的“生死”之交了。敌人能不能化敌为友不好说,但是来都来了,至少就不再那么敌对,都可以稍稍释怀些了吧。
若是没有来的,原来是朋友的,就显得不那么够朋友了,毕竟人家都要上西天了,也不来陪伴左右,完成这最后的心愿,说不过去啊。敌人呢,若是不来,则立马给扣上了“小气”的帽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一方虔诚邀请,一方却不肯低头就范,恐怕到头来连做李老头“敌人”的资格,都要被观众剥夺了去。
这样的安排,很李敖,智慧洒脱,却又处处算计,字里行间似乎都透着狡黠。不论你怎么选,他都不吃亏。不仅不吃亏,还用这样的方式,向天下告别,给自己战斗的、风流的、充满争议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临了,这家伙还是给世人做了个无解的局。
该去的总是要去的。世间没有“不朽”,除了思想和文章。无论李敖争议几何,至少他留下的著作等身,留下了启发民智的思想。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到他最苍生的悲悯;在游龙戏凤的语言之下,可以聆听到他对庶民的关怀。在他以刀为笔的愤怒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一统的热切,有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让神圣的归于庙堂,让李敖的继续癫狂!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李敖之后,再无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