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从隔壁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学到的经验,谈谈这种家长焦虑的解决方案。
1、育人育己。
教育孩子的过程要时刻反思自己,家长是孩子学习、模仿的第一对象,家庭永远是教育的第一战场。
我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在被他把耐心磨没了的情况下,再次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总能找出自己的问题。
因此,我会告诉他,爸爸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变好吧。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2、控制情绪是处理孩子问题的第一要义。
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强势主导地位,"我说怎样怎样,你必须要听我的。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陷入自己的懊恼、焦虑情绪中,很难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只想着孩子的错误,搞不清楚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
3、保持耐心。
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阶段性问题。
伴随成长,问题会逐步消失。
不要有太多的掌控欲,把控好大的做人原则、价值观教育,其他的很多小事要学会放手放轻松。
{{{{{{{{
今年10月的科学界大事,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被发现有40篇论文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8年。
1.论文如何造假?
大都是实验结果的图片上PS。
2.审稿制度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有比较大的差异,就是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都要做美化工作,美化结果,美化数据。
用正规数学手段把模糊的实验结果""处理成""显著的结果""。"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在要求结论要有足够的支撑时,科学家的大部分精力都是在想方设法满足编辑的要求。
甚至极端情况可能是,哪怕编辑说的方向是错的,科学家为了能在大期刊上发论文,也要想方设法按编辑的要求修改。
3.作者署名欧美科研圈的一个怪现象,一些研究者会到处挂靠论文作者,来增加大家的论文数量。
现在在一些造假严重的情况下,篇篇文章都会出现46个共同第一作者。
你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低阶科研人员这样搞是动力十足的,为什么一个诺奖得主还要去搞这些。
其实,这不是塞门扎个人能左右的事情,他就算内心不乐意,也会被裹挟着参与。
否则,他将成为圈内众人皆知的过河拆桥之人。
今天说的这些个科研圈的现象,估计中国人还都挺熟悉的,大家一起下水这种事情,从政府到国企,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是,欧美科研圈为的是学术名望,政府国企追逐的是低位金钱。
科研本来需要的是创造力动手能力学术能力,按这种审稿制度和造假模式,需要的就变成了想象力。
先有结论再找证据,都已经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的思维方式,却成了这些科学家的思维和谋生方式,真让人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