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人心,一个是太阳。---东野圭吾
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从前我死去的家,东野先生称是最自信之作,但遭遇了冷却。故坦白讲,我就是冲着这个噱头去的。前几章入戏很难,看的断断续续,一度想放弃,很庆幸没有这么做,差点错过了沧海遗珠,私认为比白夜行、嫌疑人x更有震撼力,故事情节更完整,剖析的更深入。故事里的主人公沙也加对小学以前的童年毫无印象,为了找回记忆,她和前男友来到父亲生前独自前往、神秘荒凉的别墅。种种迹象表明别墅里的人二十三年前的某一天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回来,伴随着沙也加和前男友的逐步寻访,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故事看似平淡,但内在线索却波澜起伏,好几处看的我脊背发凉。我是个泪点特别低的人,也容易跟作者产生共鸣,但是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直接剖开了内心最敏感、柔软的部分,看完后关上手机让自己沉静了两分钟,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似乎一直等待有这么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让我直面过去。
沙也加和男主进入到别墅,发现别墅原来的主人叫御厨,有个叫佑介的儿子,通过佑介的日记,判断出这个家庭发生的事情,佑介记录着父亲从生病到去世的经过,有一篇日记上说,在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突然喊佑介出去,说父亲病重,佑介去医院后,父亲直直的望着他,眼睛里没有了灵魂。读到这里的时候,心底的一个阴影忽然蹦了出来,感到一阵窒息,在2006年一个不算热也不算冷的下午,当时在做高考3模数学题,班主任忽然把我喊出去,在走廊里,远方的一个大伯告诉我,父亲病危,让我赶紧回去看一眼,当时的心情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大伯骑着摩托车在满是尘土的公路上一丝不敢停歇,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拿水壶喝了一口水,擦了擦汗,说我们要抓紧时间。我才知道,原来死亡是如此贴近我的家人。回到家,家里挤满了人,父亲已经不能说话,也没有眼神交流,我感到被整个世界抛弃了。我在想,佑介的心情大概也是这样吧。佑介的日记到十二月五日的时候,只写了一句话。今天我爸爸去世了。我想没有比这一句话更悲凉更孤单的了。这种感受透过屏幕在身边晕染开,我很惊讶眼泪没出来,也许自己的痛苦在其他人眼里可能不值一提,但有时候却足以让我崩溃。
随着剧情的推进,沙也加虐待女儿的心理问题慢慢被揭示,童年的影响、父亲对她的虐待,虽然被瞬间的打击尘封了记忆,但却给她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是潜意识中的,就算记忆消失,童年的阴影也一直影响这她的行为。如东野先生说,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的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愿再见到自己静静的躺在那里的尸体,所以假装没有发现罢了。无数次午夜梦回,回到那个绿树成荫、有菜香、有欢声笑语、有炊烟、有泥土味的老家,那里有我最快乐的童年,可是随着爷爷的去世,一去不复返,每次回家,情不自禁的走到老家旧址,现在已经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心底一片唏嘘,已经回不去了,只是不愿承认,不愿接受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已经埋葬在这一片杂草中。跟周先生接触的这两年,了解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通过深入学习,明白童年的经历已经既成事实,可是我们有权利选择怎么看待,如同管理学所说,真正引起你情绪变化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沉湎过去不可自拔,怨天尤人可怜兮兮,也可以乐观对待,扬帆重新起航,多学学烧水壶,屁股烧的通红,还快乐的吹着口哨。
故事的结尾沙也加从坟墓中挖掘到了死去的自己,找到了事情的真相,但也出乎意料的找到了生活的勇气,虽然过去凄惨无比,但最终还是了解到了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正如武志红说的,觉知是一切的开始,也是结束。不怕真像,怕不知道真像。遗忘未必是救赎,有时,我们宁可选择记住。活着不易,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