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正在环岛动车上,窗外是房屋草木匆匆掠过,生命中的驿站一幕幕闪过。
来的路上,一个电话打断了纷繁的思绪。后天要去访校了,这次是提前布置任务的。和以往不同,以前是被动听讲、观摩别人的做法,这次去是带着老师们深入参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按理来说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主要是接待的基地学校要愿意安排才能实现。这是两个学校之间深度交流的一次机会,集体备课更是一个好的活动载体,也是提升能力带来更多思考碰撞的一个平台。
令我意外的是,这样的活动并不受访校老师们的欢迎。原因是老师们太辛苦了,也太忙了,只希望不用费太多心思的去观摩,最好不要让他们太麻烦,更不要增加任务。这是一个无奈的教导主任和我反馈的实际情况,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先是吃惊然后是愤怒接着是平静下来,想办法帮他们。为了让老师们更好理解,我被教导加入了他们沟通交流群,本来有些愤怒的我一开始不愿意加入,也不愿意说话。我的想法很简单,为了大家好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抵触,可是考虑再三,如果我这样对待问题,不是和那些不理解这次学习的老师们一样了吗?我决定放下情绪,解决问题。于是我编辑了一条信息,大概意思是介绍了这次学习交流的目的和机会难得,并表达虽然大家有任务,但是这个任务做得好与坏都没有关系,停留在想的层面都是困难,做才能解决问题。欢迎有困难有疑惑的老师们主动联系我,我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问题,末了我还附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欢迎随时拨打。
这段话发出去,和我预料相反的是群里静悄悄的,没有人问问题,也没有人公开表达抵触或抱怨。直到刚刚一位老师给我致电询问,但是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咨询事情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挂断电话,我有些开心,也颇有些成就感。
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有很多人变优秀需要借助外力,人是有弱点的,懒惰、舒适圈都是我们很难克服的,主动成长的人都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强毅力的,而被动成长的人靠的更多是激励、督促、鞭策,因为他们缺乏自我监督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动长大,可是往往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家用的最多的是逼孩子被迫营业。这样看来我们也是被迫营业的大多数,其实只要比大多数稍微努力一点就可以超过80%的人,而人们宁愿选择平庸也要在这大多数中挣扎,任生活把自己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去年我在万宁给中考的学生上过一次心理课,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想象20年后你会在哪里?在干什么?很多乡村的孩子说自己可能在打工,也有说自己生了孩子,还有的说自己应该在打麻将。我想起海师的一位老师说过,白沙的孩子都很可爱,瞪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她,每次都准时来她的课堂,开心的唱歌,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父母多数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大多人的出路是读了初中后就回去务农或者打工。我和孩子们分享了一个观点:希望大家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如果种地、打工、围着家庭转,不让汗流浃背的你觉得生活艰辛,相反你享受丰收的喜悦、喜欢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何不可?但如果,你想过优越的生活,物质优渥、条件优越,那么读书会给你机会选择。至少不会在多年以后让你在结婚生子后,鞭策孩子的时候才猛然发现,生活陷入了死循环,一代鞭策一代,一代强迫一代。自己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让孩子做,自己不能主动长大,凭什么让孩子来?你行你自己上啊,有本事做第一代啊!
很欣赏王开东老师在《家长的焦虑从何而来》的观点:儿孙自有儿孙福,小孩找到工作更好,找不到工作就卖苦力。凡事皆有因果,好的生活是他该得的,不好的处境也是他应该的。你选择了某种方式,你就必须承担。
能不能主动成长也是家长给孩子的言传身教,我不相信就凭说一说,逼一逼孩子就信了,就听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长不长大说白了是自己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