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自己写
1 自我治愈
村上春树先生在创作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的时候,并非把它当作一部作品甚至商品来创作,更多的是追寻一种"写下来心情愉悦"的感知,把心中所有倾倒出来令自身得到放松和舒缓,达到自我治愈的目的。
其实,不仅仅是村上先生,很多文学界的大师们,起初的作品都是抒写释放。例如:琼瑶的第一步小说《窗外》以师生恋为题材,而这也与琼瑶本人的那段师生恋经历有关,因此在面对母亲的极力阻挠下,她把它化为文字发表出来,或者说是记录下来,释怀自己。
去年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原著作者亦舒师太也是一样。在经历了与文艺丈夫的婚姻和婚后的一地鸡毛与狗血生活,慢慢在文字中得到舒爽的释放,从而写出《喜宝》《我的前半生》等文学佳作甚至此后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因此,小说家的起初,可以说都是从自我治愈开始的,放到今天的自媒体文章讲,就是"自嗨体"!作者不必刻意逢迎读者的品味只一如既往地对自己真诚,抒发感受而写;而同时作品会吸引到有共鸣的读者为其呐喊站队。在浮躁功利的今天,没有人会细细打磨真情实感的文字了,更多的是追热点、赚眼球和吸粉。然而,村上先生仍然以自身为例,规劝创作者们以内心的把握和感知为导向,留下先能治愈自己、打动自己的文字,才能令读者手不释卷。
2 不清楚读者群,只能为自己写
村上先生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作家,他不喜欢热闹,很少在电视、网络等公众场合出席活动,偶尔出席不得不到场的颁奖典礼,也很少像其他作家一样,熟稔地与读者、媒体们打成一片,因此他从来不知道都有哪些人在读自己的小说。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以自我的创作为中心去写作。同时他经过多年的写作生涯领悟到:无论怎样,终归会被人说三道四的结论。既然如此,那么还是唯有把握自己的本心,将心底最想表达的东西真实呈现出来就好。
正如村上先生在书中引用的瑞奇 尼尔森晚年的歌曲中有一首《花园酒会》,其中有这么两句歌词:假如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不就只能自己一人开心了吗?
也如同爵士钢琴手塞隆尼斯 蒙克说的:你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演奏便好。至于世间要求什么,那种事情不必考虑。按照你喜欢的方式演奏,让世间理解你做的事情就行,哪怕花上十五年、二十年。
二、为了正确理解作品的读者
如果说村上先生早起是以自我治愈为中心来写小说的,那么随着作品在全球的风靡,村上春树后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为了读者而写了。
其实对于作家而言,最大的乐趣并非是什么文学奖项又或者是什么丰厚的身价稿酬,最大的乐趣无外乎是拥有一批整体上能正确理解自己作品的读者。这些人,他们可以和作者有同样的三观,理解作者的逻辑框架,支持作者的观点,为作者站队。例如:争相传阅一本书籍的一家三口、能够因为一本书而和无话可说的儿子侃侃而谈的父亲还有读过作品略感失望但仍旧支持作者并期待下一部作品的忠实读者,这已足够。
三、走出国门的原因
村上春树先生起初是有几篇短篇小说卖给了美国鼎鼎大名的《纽约客》,随后又随着作品的知名度打响了海外市场,开始逐步将发展目光投向境外。
然而真正究其原因的话,只有2点:
1 社会人心浮躁,难以打磨小说
随着日本房地产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人心浮躁,基于日本的基础阅读人数颇多,各大杂志社创刊不断,纸媒行业颇为景气。
然而这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也夹杂着许多虚无缥缈的泡沫。村上春树先生作为一位小说家,深知好的作品需要细致打磨,特别是写小说。所以在日本那样一个浮躁混乱的社会环境下,并不是一个可以容得下人耐心、缓慢地写好作品。
2 日本文学主流派对自身、家人的攻击
正如今日的中国,纯文学逐渐势微、纸媒愈发难做,当年的日本,纯文学领域也受到了其他写作文体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因此、村上先生及其他笔下那通俗易懂的小说作品便成为了日本当代文学流派们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
也由于这些声音对村上先生本人及其家人的伤害和困扰,村上先生毅然决然地转向海外发展。
四、市场意义:影响动荡中的国家及其读者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当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盘发生巨大动摇之后,我的书就会在那里被广泛地阅读。
相信在国家政治底盘有所动摇时,很多动荡中国家的读者都会青睐于村上先生的作品,青睐他的故事。故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或许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现实的愤恨、对未来的憧憬都可以在村上先生的作品中寻获一丝慰藉。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影响战乱中的人们,给予他们最炽热的温暖。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6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