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海更深》
这是第二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第一次看的是《步履不停》,也喜欢淡淡寄过来他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还有他的一些拍摄是日常里有些失意的颓靡,可又有一种温暖与支持。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一天就是一生。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想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我们成为那样的人了吗?
那些失去的,得到的。有曾静下来思考过吗?
这一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被生活与惯性推着走的人生,就像一台机器。
“我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可是他到中年时,还是成为类似父亲那样的人了。如果我们不能看见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就只是偶尔的不甘心,然后又回到业力的模式中,往前走,直到生命的尽头。
偶尔会觉得悲观。电影在讲述这样一个平凡,也是大多数的人生。却也有母亲的温暖、乐观,与乐观里的豁达及智慧。
认识生命里的悲观,然后接纳一切。
“无论好的、坏的,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不豁达,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只是有时代价太大,婚姻破碎,一个月只能见一次孩子,经济危机,无法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可他依旧会为了让母亲开心和不担心,拿不多的钱给母亲,给孩子买一双超出他经济能力的球鞋,自己饿着肚子看着孩子吃汉堡。人性里都有温情的一面。
这些会成为他接下来重建人生的力量吗?在逝去的爸爸眼中,他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爸爸是这样看他的。他甚至以为他逝去的父亲没有读过他唯一的小说。如果能更好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他的生命会不会有更多力量,去成为想成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