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吃过的“饼干”

这些年,我吃过的“饼干”

今天下午好心的同事给我们投喂了“万年青”饼干小零食,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说起饼干,感觉从小到大吃过不少,而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也不多。

小时候的饼干来源80%都来源于姨婆。姨婆家离我家不远,虽然不在同一个村,但是最多隔了一里多路。从前我家有一块田地就在姨婆家的东南角,所以记忆里跟着奶奶到田里去的日子十有八九也会看到姨婆。后来,这块田换给别人作成了宅地基,二层楼房拔地而起,再也没有了小时候在田里玩耍的场景寄托。

遇到了姨婆,姨婆总是客气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坐一会儿,哪怕真的是很短一小会儿。那时候的孩子,可不像现在的孩子,走到哪里都随身带个小水杯。记忆里小时候只有在感觉口渴的时候才知道要喝水。每天早晨,奶奶会在锅里烧水,热水瓶里灌一壶,茶壶里灌一壶放凉。庄稼人一天到晚都是很忙碌的,连等开水放凉的时间都是奢侈的。小孩子玩累了,满头大汗了,跑到姨婆家就想喝水。姨婆的爱深深地藏在一碗糖水里。只见姨婆先拿出一只饭碗,用一只瓷调羹挖一勺白砂糖放进碗里,然后用开水冲泡。随着调羹的不停搅拌,白砂糖慢慢融化在了水里,开水的温度也在不断下降,等到姨婆把一碗调好的糖水递给我的时候,无论是温度还是甜度都刚刚好。喝在嘴里,甜在心里,这种温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时候的白砂糖也算是一种奢侈品,除了烧菜时偶尔放一点,大部分只有在过年过节蒸糕、做圆子的时候才使用。姨婆无疑是大方的,更是爱孩子的,只有真正爱一个人,才会舍得。舍得付出自己的时间,舍得付出自己的物质,否则都是空谈,都是扯淡。

喝完水,我还能得到“一打”小饼干。姨婆像奶奶一样,把小零食放在坛子里,用草盖盖上,每次拿的时候揭开草盖,有时候还在上下叠着几个坛子的最下面,还得上下搬动才能拿到,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就算有偷的心也没有偷的力。每次的小饼干不太一样,有甜的,有咸的,有方的,有圆的,有厚的,有薄的。但是每次都给的不少,我的小掌心往往都接不住,一打饼干拿在手里,满心的欢喜。偷偷看看奶奶的眼色,如果没有“虎”我,那就是可以拿着吃,如果“虎”我了,那就是不能拿,或者是告诫我拿得太多了不合适。天哪,小小年纪不得不学“察言观色”,遗憾的是,终究不是会察言观色的人,再学也不像。如今才渐渐明白,做自己才是王道,让天生会察言观色的人去察言观色不就好了么!

有一款糕点叫“糖枣”,应该是在油里炸过的,然后再裹上一层糖,甜甜的,脆脆的,很好吃。就是用手抓过以后,手指上油油的一层,像“乌鸡脚爪”,有点遭人嫌。这一条条、一段段的像一条条粗粗的毛毛虫,吃几根就很饱了。

上学住校的日子,妈妈买了一种手工蛋卷让我带到学校。她说,如果下了晚自习肚子饿了就吃点再睡觉。现在想来,那段日子也没有全力以赴,“数学”拖了后腿到最后就选择“躺平了”,然后努力说服自己没有“逻辑思维”天分。每次想起数学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都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小零食吃了,小水果也吃了,看起来也挺努力了,最后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没有选上当年想学的专业,也不是我的错吧。其实,学习和努力是没有边际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当然一个人也可以选择从学校毕业后再也不学。而努力的程度只有自己能定义吧,它不是多看几本书、多做几道题和多熬几晚夜就是努力的理由和证据。问心无愧,才是。不喜欢的数学,不擅长的理工科,死记硬背的英语单词,这只是求学路上的小小插曲。虽然当年的高考成绩的确影响了一部分人生选择,但是生活本身和生命本身绝不仅仅取决于那几张试卷的分数。所以,知道了因果关系,权衡了利弊关系以后,所做的努力和所得的结果,就是最好的安排。随遇而安就好。不管我的分数是高还是低,妈妈始终爱我,有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我,足矣!

大学舍友蓉蓉说:“吃饼干、吃饼干,我要吃尽天下的好饼干。”

于是,我也尝试过很多饼干:动物饼干、夹心饼干、巧克力饼干、手指饼干、威化饼干、苏打饼干、芝麻饼干、曲奇饼干、薄脆饼干、粗粮饼干、压缩饼干、菜园小饼、杏元饼干、通心饼干、猫耳朵……

忽然记起,有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块饼干想吃,结果我快他一步咬了一口尝尝味道,那委屈的小眼神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啊,“抢”来的东西吃起来更香。每一种饼干都有其独特的味道,那是融入了糕点师的用心。据说,饼干是美食界的小明星,每一种口味都有不同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独处的时候,手握一杯热咖啡,配上一片香脆的饼干,来一场沉浸式的味蕾体验,感觉一定很幸福!当然,如果有幸约上好闺蜜、好基友,一起享受小饼干带来的满足感,那也是不错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