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太多,难成方圆——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

    无理取闹。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

    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2013年我偶然从中国主流媒体上看到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保姆》和《保姆911》,是从欧美引进到我国的家庭教育系列电视剧。看来这档节目在国外很受欢迎,否则中国主流电视台不会花重金引进。但这样的电视真是误导人。

几乎每一集都是这样的套路:孩子不听话,父母没办法,请来一位“超级保姆”帮忙解决。“超级保姆”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她们的各种办法归根结底就一种:定规矩,然后用规矩来整孩子,直到把孩子整服了。

    比如,孩子不想按时睡觉,就把他强行关进屋子里,收走屋里所有的玩具,门一关,任孩子哭泣到睡着。孩子不想跟别人分享玩具,就用闹钟来定时,每人玩相等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停下来。小女孩不想穿红裤子,不行,家长让穿红的就必须穿红的,不穿就罚坐冷板凳,直到服从……所有的逻辑都是:孩子只要不听家长的话,那就是不对,家长被孩子弄得头痛,只是因为没给孩子定规矩。定规矩是保姆的法宝,不服从就冷暴力惩罚,服从了就给予一些低端奖励,如奖个棒棒糖吃——保姆的方法,确实就是“保姆水平”。从表面上来看,她们做得比那些因愤怒而残忍地往孩子嘴里塞辣椒酱的父母稍好些,暴力性隐蔽一些,冷酷性却完全一样,也没比那些晕头的家长高明多少。孩子在超级保姆们那里,不过是些马戏团的猴子,操控住就是做好了,至于如何呵护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学会友爱和宽容,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那是不需要考虑的。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用这样的保姆之法制造出的“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痛苦的经历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尽管该电视剧每集都有神一样的结论或“成果”,但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它最多能获得几天表面效果。如果说它有一种长远的“教育效果”,就是可以培养偏执狂和铁石心肠。我当然相信电视制作的初衷和引进的初衷都没有教育上的主观恶意,但就其给人们带来的误导,足以被划进邪恶之列。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

    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当下有一个误导大家的词就是“溺爱”,词面意思使很多人误以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爱得少一些,定规矩多一些、严厉一些、物质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被“溺爱”

    坏了。

    事实是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物质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问题,精神上的贫寒却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他爱孩子多少,没有一点关系。事实是很多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但这不过是庸俗思路,也是爱的假象,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乐总是比提供精神享乐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于经济宽裕的家长。

    如果一定要说过度花钱也是爱的一种,这种“溺爱”只是物质溺爱,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

    生活有万千种细节,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

    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在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鲜。这也是为什么“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现在还很难被人接受,因为它和很多人的常识相去甚远。

    孤立评价每一种“规矩”,似乎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儿童真的需要那么多规矩吗?那些规矩对儿童是适宜的吗?“在错误纪律下长大的孩子,变成无关紧要的习惯和礼仪的奴隶,毫不迟疑地接受许多愚蠢的习俗。”真正需要他们学会的人生智慧和能力却无法习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65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82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21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9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2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5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0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48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2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9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