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学期一直早起。常常在早晨五点左右醒来。或许是初三事务多,或是因为渐渐苍老?当然,也只能安之若素了。也因此得了一些早起的好处,观察到了一些早晨的物候。记得冬季的时候,江南的早晨墨黑墨黑的,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大约到七点二十左右,才能够见到日出。而春到江南以后,常常是读完一篇文章,五点四十的时候,春天就用蓝色的晨曦透过窗纱来唤我了。于是得了一句,“晨曦隐隐透窗纱”。
以前读过李元洛的《诗美学》,其中引用了厨川白树的一句非常有趣的格言,意思大概说,诗是半掩着窗纱的透着烛光的窗子。这一句真的是说尽了诗歌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也因此,自以为自己的句子还是不错的,也想着要续上。
又翻开周振甫的《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来读。这本书以前读过一部分的,也许缘分未了,现在又翻开来读。第六部分修辞篇之十七《练字》一文谈到诗句中“借”字的神妙,引用了相关诗句,比如黄庭坚《次韵向和卿与邹天锡夜语南极亭》第二首,“坐中更得江南客,开尽南窗借月看”。香山《集贤池答侍中问》云,“池月幸闲无用处,主人能借客游无”。又《过郑处士》,“故来不是求他事,暂借南亭一望山”。朱庆馀《潮州韩使君置宴》诗云,“多情太守容闲坐,借与青山尽日看”。贯休《晚望》,“更寻花发处,借月过前湾”。陈简斋《至董氏园亭》云,“帘钩挂尽蒲团稳,十丈虚庭借雨看”。赵愚斋《清明》,“惆怅清明归未得,借人门户插垂杨”。《列朝诗集》乙集卷五瞿宗吉《清明》,“借人亭馆看梨花”。
钱先生书中所引诗句很多,用来论述练字的方法。这里的“借”字非常神妙,当然,也需要凭借诗句中相关的字,比如“游”“望”“看”“过”等等,才能够相得益彰。于是,就在书的留白之处,借来几句,草成一绝。“晨曦隐隐透窗纱,杜宇声声在天涯。惆怅清明归未得,借人亭馆看桃花”。写好以后,也就扔下了。
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又有了一些感觉,迅速记录下来。“江南春尽客思家,候馆更残斗柄斜。掩卷披衣方灭烛,晨曦隐隐透窗纱。”先自我批评一下。两个缺点,其一,诗意有重复,几乎每一句都写时光。其二,意境过于寂静。总体感觉有一些局促了。古人有言云,炼字不如炼意。要改好,终究是难。
又是一个春晨。朦胧之中,那微漾的诗意仿佛是透过窗纱的淡蓝色晨曦,用轻拂的微风掀开了窗纱。她就在那里向你微笑,你伸出手去,想捉住她,却总是无法捉住。